第A06版:悦读·文史

吟诵诗词御寒冬

2024年12月29日

  □钱续坤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而在咱们中国,华夏民族早已把这种浪漫主义融入到了日常。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围炉煮酒”“绿蚁新醅”“轻裘缓带”“蓑翁独钓”“鹤氅皂绦”等等,不仅使得数九寒冬的自然景致别具风情,而且留下的佳构妙制意趣盎然,读来令人心生温暖。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以前,在我国的北方,从立冬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烧炭度暖冬。《荆楚岁时记》载曰:“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诗仙”李白为此写有诗句:“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其笔下的《立冬》,不改天马行空、浪漫奔放的特点,充满新奇豪放、流转自然的诗情。白居易与好友却在寒夜围炉,对酒互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则意脉相通,一气贯之。宋代的钱选虽然落寞一些,但是能够“独坐火炉煨酒吃,细听扑簌打窗声”(《题雪霁望弁山图》),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围炉煮酒”,古人还喜欢“雪后煮茶”。这是因为雪水清冽,代表着独善其身的节操;而茶在浮浮沉沉中散发出一种清淡的香气,像极了君子作风。唐朝的陆龟蒙就留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佳句,该诗闲逸清雅、极富诗意,具有独特的生活美学意境。到了宋代,雪中煮茶更是成为文人雅事,陆游有诗《雪后煎茶》云:“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此诗通过煮茶这一平凡的行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中蕴含的闲适、宁静、超脱与自足的情绪,给人带来一种宁静的感受,让人心生向往,感叹生活的美好。清代李渔的《煮雪》诗,堪称雪中烹茶的教科书:“鹅毛小帚掠干泉,撮入银铛夹冻煎。天性自寒难得热,本来无染莫教煎。比初虽减三分白,过后应输一味鲜。更喜轻烟浮竹杪,鹤飞不避似相怜。”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纸裘”是最好的御寒工具。纸裘的制作方法颇为独特,通常使用楮树皮制作纸张,然后将这些纸片蒸煮,加胡桃以增加柔软性,最后通过压制的方式制成衣服。为了增加保暖效果,还会在纸裘中加入麻絮等填充物。这种衣服不仅保暖,而且耐用,旧了还可以修补,继续使用。还有布裘,白居易曾作有《新制布裘》诗:“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此诗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反映了作者能够超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陆游亦留有“扫园收槲叶,掊地甃砖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雨寒戏作》)的诗句,整首诗通过日常琐事,展现出诗人面对清贫生活的乐观与坚韧,以及对简朴生活的欣赏和自得其乐的情感。

  蓑衣也是古人常用的御寒工具。蓑衣最早由蓑草编织而成,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后来棕麻取代了蓑草,既可防水,又能遮风挡雨,保暖效果更佳。柳宗元的《江雪》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上独钓的老翁,正是穿着这件保暖的蓑衣,抵挡了风雪的侵袭,悠然自得地享受垂钓的乐趣。

  斗篷在古代,则是富贵人家的保暖首选。早在晋朝时,就有了斗篷的雏形“鹤氅”,它是由鹤羽制成的对襟外衣,腰处有一根束带。明朝又称斗篷为“月衣”,《长物志》中曾提到:“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诗中就有“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的诗句;苏轼在《临江仙·赠王友道》中赞曰:“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

2024-12-29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90186.html 1 吟诵诗词御寒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