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近日,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这位家长说,“参加这种游戏,我儿子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11月3日央视新闻)
“死亡游戏”并非新鲜事物,其前身为“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传入我国校园,并受到教育部的严厉打压,要求坚决制止此类危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如今,此种危险性极强的禁忌类游戏,再次出现在校园内,一些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休克事故,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需要引起各方重视,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隐患。
据了解,“死亡游戏”主要是让参与者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后被按胸口,使其快速陷入窒息缺氧状态,对青少年身体造成的损害不可小觑。轻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重者则可能面临脑损伤、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如果“死亡游戏”在各地校园广泛传播开来,引起很多学生跟风模仿,将产生不可测风险,有可能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青少年为何会尝试这种危险的游戏?从心理层面剖析,猎奇心理是主因之一。青少年对世界充满探索欲,追求刺激和挑战,高风险活动在他们眼中常带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当周围有人示范这种危险游戏时,他们的风险感知会降低,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一旦陷入某种亚文化圈,从众压力会驱使他们参与其中,即便内心有恐惧,也会被群体行为所掩盖。这种心理特点让青少年在面对“死亡游戏”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和危险防范意识。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必须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需要未雨绸缪,强化风险防范。学校应创新教育形式,以生动案例、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死亡游戏”的危险性。同时,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课余活动,一旦发现危险的苗头,迅速将其掐灭,让“死亡游戏”失去滋生条件和土壤。
家长也要积极履行监护职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察觉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确保他们未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同时,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以适宜的方式,将“死亡游戏”的危害性告知孩子,并在孩子面临危险游戏的诱惑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以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注意,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较多,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应高度重视“死亡游戏”短视频的传播效力。因此,需要加强治理网络环境,社交平台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相关短视频内容删除掉,防范青少年收看、模仿,并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博主予以警告、封号等处罚,从源头上切断危险游戏传播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