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悦读·文史

辛弃疾的中秋

2024年09月15日

  □海上花开

  

  中秋之夜,无数文人墨客举杯邀月、望月怀人,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赋予了中秋节更为丰富的内涵。

  辛弃疾的中秋,是充满遗憾的。中秋赏月对古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无月可赏,难免失落,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昔年中秋,丹桂飘香,皓月当空,月色映照着花影,倒映在杯中,何其美好!而今晚同样的楼台,却只见被阴雨打湿的纱窗。真想乘风去问问天公,今夜为何无月,可惜,到天上的路不通。词人想到此,遂感慨:罢了罢了,就让红烛相伴,慢歌独饮,聊以自慰吧。一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把辛弃疾虽有忧国忧民之心,却无力回天的人生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中秋,最是痴情。“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没想到一向豪放的辛弃疾,也有如此柔软细腻的一面。中秋月夜,词人急切地登上西楼,生怕浮云遮住皎洁的明月。他想象着有美人吹笛,清脆激越的笛声驱散浮云,使明月更加明亮。望着明月,词人不由得想,时光飞逝,月宫里的嫦娥,估计也已经满头白发,不知这么多年生活是否孤苦。中秋之夜,人们举杯畅饮,歌舞助兴,好不热闹。词人想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此刻却不能相见,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希望月亮能日日如今夜,所爱的人都能长相聚!

  辛弃疾的中秋,最是科幻。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感伤悲欢离合,而辛弃疾与朋友饮酒相聚时,因有客人说“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于是仿照屈原的《天问》,他写下一篇充满科幻色彩的“送月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月亮像一位有千般风情的仙女,悠然地向什么地方走去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看见月亮刚刚在东边升起?浩瀚无垠的宇宙,是风把中秋的明月吹远了吗?是谁用绳索系住月亮让它高悬在天上吗?又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呢?传说月亮在海底穿行,这其中的奥秘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如果海中的长鲸横冲直撞,不会撞坏月中华美的宫殿吗……现在看来,辛弃疾对广袤天空的细致观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现代天文学非常接近,真可谓神人!

  辛弃疾的中秋词,如同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依旧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2024-09-15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78899.html 1 辛弃疾的中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