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悦读·文史

趣话月饼

2024年09月15日

  

  □钟芳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花好月圆,又是一年中秋至,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月饼的香甜味。入夜,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月饼,望着月亮,喝着桂花酒,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丰收饼、团圆饼等。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食俗,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先民们祭月拜月时的一种礼仪糕点,与自然崇拜有着颇深的关联,经世代沿袭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进入唐代,“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据史料记载,有一年中秋节,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饮酒。当杨贵妃开始品尝胡饼时,突然感到“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她抬头看着悬挂天空的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二字。玄宗皇帝当即下旨:以后,一律将“胡饼”改称为“月饼”。《洛中记闻》也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享用。

  由于圆圆的月饼香甜可口,是吉祥祝福的美好象征,宋代以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一诗中曾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当时皇家过中秋节时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提到过都城临安的月饼,这种食物“四时皆有”,并不是中秋节才吃的东西,制作方法为蒸煮而成。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月饼是“炊蒸而熟”的。

  在明代,月饼成了中秋节必食之品,并被赋予合家团圆之意。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的《宛署杂记》在记述明朝万历年间北京风俗时亦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月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装饰图案,印在月饼上。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清代月饼的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花样包罗了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从馅料来说,甜的有豆沙、莲蓉、枣泥、凤梨、椰仁等;咸的有火腿、五仁、蛋黄等。月饼模子也是精美异常,大多为月桂、蟾蜍、玉兔、寿星、月宫之类。《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尽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讲过一种酥皮月饼的做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袁景澜《咏月饼》诗云:“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秋节老百姓在家制作月饼的情形。

  中秋一轮月,万家共团圆。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新式月饼层出不穷,花色品种,十分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各种保健养生月饼、无糖月饼纷纷登场,刷新味蕾体验。中秋赏圆月、吃月饼,实际上吃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

2024-09-15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78898.html 1 趣话月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