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悦读·文史

古代“儿童节” 欢乐多

2024年05月26日

  古今趣谈

  

  □马晓炜

  

  温热的南风,吹拂着翻滚的麦浪,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六一”儿童节也会如约而至。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儿童节”一说,但是一些传统节日会有适合儿童的活动内容,亦可视为当时的“儿童节”,且春夏秋冬皆有。

  春天的“儿童节”是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又叫女儿节、春浴日,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纪念黄帝诞辰的祭祀活动。据说这天,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会穿上崭新的衣裳,相约去河边嬉戏沐浴,或是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借以除灾驱邪的同时,也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看起来与孩子们没多大关系的节日,《论语》却给出了答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记载,生动描述了古人过上巳节的场景,在庆祝的人群中,最开心的莫过于“童子”了。他们踏青、挖野菜、放风筝……玩得非常尽兴。

  夏天的“儿童节”是端午节。艾叶青青,粽香飘溢。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到了这天,大人们仪式感满满,忙着插菖蒲、艾叶以驱鬼邪,喝雄黄酒以避瘟疫。“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孩子们则在手腕和脚腕系上五彩绳,佩戴着寓意消灾驱邪的五毒符或香囊,蹦蹦跳跳去河边看赛龙舟、放纸船,吃粽子,开心极了。不过在古代,端午还有另外一个习俗,叫做“躲端午”。古人认为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会在节前把小孩送到外婆家,以逃脱灾祸,故称“躲端午”,又称“躲午”。而到了外婆家,孩子们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往往比在家过得还要逍遥快活。

  秋天的“儿童节”是七夕节。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巧节”等。它不仅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表达真挚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更为典型的是拜月乞巧习俗。七夕晚上,女孩子们向织女祈求赐巧,于月下穿针线以斗巧,观蛛丝结网以卜巧。乞巧的这些女孩子,绝大多数不满十五岁,属于少年儿童,因此七夕节,也可看作古代少女特有的“儿童节”。

  当然,秋天的“儿童节”不只有七夕,还有中秋节。这一天,大人们走亲访友,祭天拜月,忙得热火朝天,孩子们不但吃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还可以和伙伴们在月光下尽情追逐玩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连诗人李白都把月亮当作盘子、镜子,那么对于喜欢数星星、看月亮的儿童来说,月明千里的中秋夜,不知烂漫着他们多少喜悦而又开心的“表情包”。

  冬天的“儿童节”是春节。现在的孩子盼望过年,古代的儿童也不例外。到了春节,学堂放假,长辈们不但给添新衣、做新鞋,孩子们还能够品尝到平时享受不到的舌尖上的美味,更有机会打灯笼、看龙灯等等,诚然,也少不了压岁钱。这样的节日,于孩子们而言,简直就是盛大的狂欢节。

  无论何时,孩子都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重温我国古代的“儿童节”,便会清晰地发现,那一个个民俗文化深厚的传统节日,无不蕴藏着大人们对少年儿童的关心与呵护,呵护他们,亦是呵护奔腾不息的中华血脉。

2024-05-26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66530.html 1 古代“儿童节” 欢乐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