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讲堂

菜园的变迁

2024年05月09日

  5月12日是母亲节,文学创作高研班学员为此集中创作了一批充满母爱和温情的稿件,本期选发几篇,以飨读者!

  □张小许

  

  老屋依河而建,小河在屋后流淌,时常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和家禽的嬉戏声。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屋后那片面积不大的地方,曾被母亲划分为三个区域,一部分用于囤积农家肥;一部分掏成地窖,专门储存红薯;其余空地种一些柿子树和枣树。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变,母亲有了很多时间。于是,将这片区域改成了菜园。走进菜园,靠近河岸,各种蔬菜长势喜人,像走进画中一样,令人陶醉。

  那年,我和妻子已至谈婚论嫁。母亲得知后,随即开始着手准备结婚物品。棉被是必不可少的物件,于是,母亲的菜园全部被挖成了田埂改种棉花。

  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棉花开得格外白、格外多。棉花盛开的日子,母亲每隔两天就会揣着筐去屋后摘花。为从源头去除掺入棉花中的干枯棉叶等杂质,不管摘花还是抠花,母亲都格外用心。

  母亲将收获的棉花先是拿到街上弹了几双被套。弹棉花的老板问:“一双被套打算用几斤棉花?”

  母亲不假思索地说:“要份量足,每双被套用至少十斤,弹得厚,盖着才不会冷。”

  店老板说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城市里暖气和空调每家都有,已经很少用十斤以上的棉花被子,用五到六斤就可以了。”

  可是,店老板最终没有拗过母亲。

  除了准备结婚用的被子外,母亲还做了另外的打算,用弹好的棉花,精心缝制了两个小褥子和几件小孩儿的棉衣。

  次年,我们买了婚房,母亲特意从老家过来。爱人带着母亲去超市买菜,挑了几棵葱称重后,一看账单好几元,母亲觉得这菜也太贵了。正打算将葱放下,爱人看到后连忙说:“现在蔬菜都比较贵,咱买的又不多,就拿着吧!”

  母亲回到老家后,又将屋后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种上了不同种类的时令蔬菜。收获时,母亲总是舍不得先吃,而是采摘满满的一袋子,趁帮助照看孩子的机会带来。每次去车站接母亲时,她总是背着菜、手提着一大箱鸡蛋,迈着蹒跚步子出站。压得都喘不过来气。我赶紧迎上去接过,一边安慰母亲,不要辛苦带着这些。母亲笑着说:“不辛苦,这些蔬菜都不需要花钱,自己菜园种的,是绿色纯天然无公害,吃着放心!自己家养的鸡没吃过饲料,鸡蛋营养价值高啊!”

  由于我和妻子分处两地工作,于是,母亲从老家赶来帮助我们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全身心照顾孩子,母亲把家里的地全部交给了村里的种地大户去打理。母亲闲下来唯一惦念的是老家屋后的菜园,为了解菜园的情况,母亲还经常与邻居视频。

  这几年,母亲回老家的机会少了,然而对土地有着特殊感情的她,无时无刻不在思恋着老家屋后的菜园。菜园虽缺少了母亲的精心呵护,却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原来是母亲在屋后种植了几棵竹子,这两年竟然完全张开了,在松软肥沃的土地上,犹如脱缰的野马,疯狂生长,很快占据了屋后近半空地,有的竹子长得竟然有胳膊那么粗。

  母亲常说:“土地是咱农民的根,农民的魂。当真不种地,与土地脱离了,总感觉自己像没用人似的。”恰好孩子们学校要求种盆栽,母亲又发挥特长,带着两个孙辈儿在小区内找来一些土,在阳台上种植了一盆葱和一盆蒜。在母亲和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两盆菜生机盎然,既为家里增添了活力,又丰富了两个孩子的课余生活。细心的妻子发现:“母亲闲下来便会盯着阳台的两盆菜发呆,看着看着,表情会自然放松下来!妻子猜想,母亲是想老家了,想她的菜园了。”或许这就是一位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吧。

  

  从菜园的种植变化,折射人世的亲情温暖。这篇文章没有华丽词藻,却处处闪烁着爱的光芒。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原文约2500字,被删改为1300字,请作者详细对照一下,以便提高叙述语言的精炼。 (辅导老师 李洁夫)

2024-05-09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64695.html 1 菜园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