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看天下·热评

破除“第一学历”限制需要多方发力

2023年11月22日

  图/朱慧卿

  □张玉胜

  

  近日,有关“第一学历”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尽管教育部曾公开回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招聘中,把“第一学历”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高学历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结果,45.8%的受访者觉得这是种“一刀切”的选拔方式,超六成受访者认为需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评价标准。(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在崇尚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知识更新原本就是永无止境的可持续境界,即便是对于青少年时代的学历教育,所谓的“第一学历”都不过是一个“伪概念”;大学毕业后的走进职场,岗位履职和职位竞争中所凭靠的,也应该是劳动能力而非亮眼的高学历。但由现实职场杜撰出的所谓“第一学历”,显然既无法理更缺乏情理。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这种论资排辈、涉嫌歧视的求职限制,反映出民众呼声和社会正义。

  “第一学历”伪概念衍生于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普及性发展,毕业生逐年增多,尤其在大城市,各类人才集聚,让用人单位的选择空间比较大。就吸纳人才的角度来说,企业会更倾向于选择名校出身的学生,对求职者的学历、学校要求也“水涨船高”,进而把“第一学历”纳入筛选指标。从表面看此举似有合理之处:一是“第一学历”为普通本科毕业生和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同等条件下后者会更有优势;二是祭出“第一学历”的硬指标,便于用人单位以招聘排序来决定录用员工的定夺,且可避免引发争议。

  “第一学历”论是职场中唯学历、唯名校论的具象化体现。从统计学的角度,求职者的教育背景确实与其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而且把应聘者的学历关卡前移至“第一学历”,便于提高招聘效率。但这种简单粗暴的筛选办法,无疑是把人才评价“外包”给了高考,这既有悖于“学历不等于能力”的社会认知,也实际上重蹈了人们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诟病。

  破除“第一学历”限制,需要多方发力。首先需要用人单位秉持“英雄不问出处”的开放观念,摒弃“唯名校”的用人导向,在招聘中更加关注求职者的工作技能、学习能力等指标,给每一位求职者以一视同仁、同步竞争的公平机会;各类公共部门要率先垂范,在人才遴选时摒弃第一学历歧视,对其他用人单位发挥“风向标”作用。

  其次,要消除把教育、学校等级化管理、评价的做法,不能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同时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消除“学历泡沫”。此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推动构建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除了学历等显性指标之外,用人单位还要关注责任心、团队意识、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让这些特质更好引领劳动者的发展潜力。

2023-11-22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46720.html 1 破除“第一学历”限制需要多方发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