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开放式设计、红黑色调搭配,配置“一键叫车”“12345手语服务”“一键通”等功能……这样富有时尚感和现代感的描述,你可能无法想象,勾勒的是上海新一代公用电话亭的全新形象。随着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亭这一曾经遍布城市街头的设施几乎快要被市民遗忘了。近段时间,记者在上海街头采访时发现,公用电话亭带着一系列新功能焕新回归。(9月12日《经济日报》)
公用电话亭是固定通信技术的成果,在30多年前开始进入城市大街小巷,风靡了一个时代,但在进入移动通信时代之后,很多城市的公用电话亭似乎一夜之间就遭到了冷落,变成了历史记忆。
在这个智能手机时代,有人认为街头电话亭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街头电话亭使用者越来越少,相关通话收入大大下降,但还要付出维护成本与人工成本,继续维护街头电话亭,就是一种浪费。这就让人看到,不少城市的街头电话亭,或是被拆除,或是长期无人维护……街头电话亭在发展迅速的现代都市,就像是不合时宜的“遗老”或“时代弃儿”,现代化的城市都在急于与它撇清关系。残存的电话亭还成了摆设,影响了城市形象,成了城市的“累赘”。
但要看到,街头电话亭承担着免费拨打110、119等紧急电话的作用,当有人需要时,比如在没有零钱,手机没电等情况下,能够起到“救急”的作用。另外,通过对街头电话亭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还能让电话亭发挥出更多积极作用。比如上海几年前就做过各种尝试,将电话亭改造成“悦读亭”,放入实体书或电子书等;将街头电话亭变成5G小微基站;将电话亭变成公共信息服务亭等等。国外一些城市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有的电话亭被改造成最小图书馆,还有的放置自动除颤仪,或是试水成为WiFi自助服务终端,还有的放置了ATM自动取款机等等。
电话亭在上海成了“数字公话亭”,而且需求火爆,收到了良好效果,证实了这一服务的可行性;电话亭变“数字公话亭”也进一步拓展了电话亭的公共服务功能,能够更好盘活电话亭这一闲置的公共资源。一键叫车、手机充电、3分钟免费通话……公共服务功能越来越多,让电话亭这一“历史见证者”能够毫无“违和感”地拥抱这个新时代,这是电话亭的“华丽蜕变”。就像有市民感慨道,“既时尚又留住情怀”。
上海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对电话亭进行改造升级,而不是“一弃了之”“一拆了之”,更好盘活城市的闲置公共资源,“螺蛳壳”里做出了“大道场”,体现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与精细化治理水平。
不仅是街头电话亭,像对城市地下空间、报刊亭等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能够做到物尽其用,让公共空间实现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让城市的发展,既能留住城市记忆、传统文化,留住“城愁”,又不至于因此“裹足难行”、束手束脚,而能更好迎接与拥抱新时代。通过优化配置,让“旧”与“新”少一些碰撞与冲突,而能够有机融合,共奏“时代之歌”。需要城市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管理智慧,提升公共服务意识与能力,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等。“数字公话亭”这样的公共服务才能更多一些,城市公共资源才能更好得到善用,从而能够更好利民惠民,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