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近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旨在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规定》的发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其中,《规定》提出的“六个禁止”引发广泛关注。(1月12日 中国青年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甚至将其用于学术不端行为,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期,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出台“AI禁令”,以规范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使用AI工具的行为,彰显了维护学术诚信与学术精神的坚定决心。
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了“六个禁止”,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规范。这些禁令包括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结果图片、正文文本等关键内容。此举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对当前学术不端现象的有力回应,有助于维护学术诚信,反对者则担忧此举是否会阻碍技术进步与应用。
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也提出了类似的规范。指南要求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这一规定不仅强调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也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合理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
中国传媒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也紧随其后,出台了各自的规定。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明确披露是否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需详细说明使用方式、细节及生成内容的具体标注。天津科技大学则规定,若学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将发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纠。这些举措无疑是对学生学术诚信的一次严格考验,也是高校在应对新技术挑战时的一种积极探索。
高校之所以纷纷出台此类禁令,背后是对学术精神与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学术道德。AI技术固然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但如果任由其替代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所言,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建设。高校的“AI禁令”正是为了让学生回归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避免在技术浪潮中迷失方向。
高校发布“AI禁令”,不仅是对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的一次有力打击,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这些禁令提醒学生,学术诚信是学术活动的基石,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同时,它们也鼓励学生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AI技术的合理应用,让技术成为提升学习效果与科研能力的助力,而非阻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术观念、培养良好学术习惯的重要职责。只有在学术诚信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保障下,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