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悦读·文史

年画兆丰年

2025年01月12日

  □钟芳

  

  贴年画,过新年。鲁迅先生在其散文中回忆少年时的故事时写道:“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文章中所说的“花纸”就是年画。

  年画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以前,每逢新年来临时,除了剪窗花、贴春联,赶年集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购买几张年画张贴在家里,辞旧迎新。一张张年画,透着浓浓的年味儿,带着满满的喜庆,以寄托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汉代春节就有为了“驱邪御凶、祈福迎祥”,在门上贴门神的习俗。到了唐宋,在印刷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促进了年画的绘制、生产、销售,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有门神画、中堂画、四条屏、福字斗方等等。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清代,年画发展到了高峰,从最初被作为驱邪避灾的符箓,渐渐地增加了松竹梅兰、福禄寿喜、仕女娃娃一类的题材,从而具有了表达新年美好愿望的功能。

  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谓,宋朝称其为“纸画”,明朝称其为“画贴”,清朝称其为“画片”“画张”等。清朝道光年间,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提及年画一事:“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年画由此正式定名,并因为备受民众喜爱而作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

  古人曰:“吉,喜也,美也,无不利也。祥,好也,福也,益也。”辞旧迎新、避灾求福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景。年,喜庆吉祥,所以贴年画也是喜庆吉祥的,它求的是一种兴旺,图的是一种如意;它凝聚着一种信仰,散发着一种情怀。仔细观察一幅幅年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年画烘托着春节里欢快热闹祥和的气氛,它以生动而丰富的内容、优美而真实的形象、富有趣味的构图、五彩斑斓的色彩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热闹而喜庆。

  年画之“画”,折射出一种心境,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随着印刷术的兴起,年画所承载的内容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而是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生活中五花八门的故事、传说、神话、戏剧,甚至包括时事都能纳入画幅之中,如吉祥年画、生活年画、戏文年画、山水年画、工笔年画和现代年画等,《松鹤延年》《四季平安》《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迎春接福》等更成为经典的年画,用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随之出现了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湖南滩头镇、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等重要年画产地,其年画作品也各具特色。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童年的记忆里,每当踏进腊月的门槛,街头就会出现许多卖年画的摊点,望着那些风格各异、情趣盎然的一幅幅年画,一股浓浓的年俗味儿便扑面而来,心里也愉悦起来。人们也总要买上几幅花花绿绿的年画,将屋里张贴一新,增添几多喜庆红火的气氛。

  作家冯骥才曾这样写道:“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我们中国的民间艺术成千上万,但是年画是第一位的。”年画作为产生于民间、扎根于人民的艺术,千百年来不仅是年节的点缀,更是文化传承,历久积淀成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2025-01-12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91720.html 1 年画兆丰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