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花溪·精读

家的方向

2025年01月11日

  □王同举

  

  夕阳西下,暮霭四起,天地间一片苍茫与寂寥。望着眼前的浩渺烟波,崔颢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喟叹,悠长的叹息声穿越千年,在每一位思乡者的心尖上震颤。

  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切切思念,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落寞;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怅然若失,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纠结无奈……家,凝聚了爱与乡愁,联结着过往与憧憬,承载了太多的羁绊与眷恋。

  家是游子灵魂的栖息地,是疲惫心灵的避风港。远离故土,山水相隔,梦牵魂萦的,始终还是故土那个家。“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远离家乡的人,心中始终有着对家的向往,就像一阵风,无论卷得多高,走得多远,始终都要回归大地,那里有它眷念的树、草,还有它曾抚慰过的山山水水,人也一样。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诸多因素使得许多人难以顺利地踏上归途。他们或许只能伫立在异乡的窗前,遥望着家的方向,满心皆是遗憾与思念,但正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所蕴含的深情,即便身不能至,那份对家的牵挂与眷恋亦从未有半分消减。

  孟浩然曾轻叹“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悠悠襄水之畔,是家之所在,诗人与故土之间,隔着一层又一层的云。李觏的“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更是将思乡之苦推向了极致。浮云遮眼,“望极天涯不见家”,面对山水的重重阻隔,徒留怅惘,乡愁的滋味愈发苦涩,不断沉淀、发酵,成了心尖上永远无法抚平的痛。

  “莼鲈之思”的典故流传千古。西晋文学家张翰任职洛阳,见秋风起,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莼菜羹、鲈鱼脍,毅然弃官归乡,只为奔赴那一口家乡的味道。那熟悉的滋味,是故土的召唤,是家的符号,承载着儿时的欢乐、亲人间的温暖以及故乡的风土人情,这些早已在游子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永远无法割舍的牵念。

  家,永远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它代表着生命的起源与情感的根基。指引家的方向的,是村口那一棵树,或是一座拱桥,又或是一条早已干涸了的河流。哪怕山高水远,哪怕一路坎坷,只要朝着家的方向前行,望见故乡袅袅升起的炊烟,便能体会到一种源自血脉的亲切与安宁,那一刻,仿若自己从未远离。

  团聚在即,无论身处哪个角落,人们都会怀着炽热的心情,踏上归乡的旅程。无论是搭乘飞机,还是汽车;无论是功成名就、荣耀加身,还是历经坎坷、疲惫憔悴;无论是“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难抑,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我们都怀揣着同样的渴望,朝着家的方向奔赴而去,去追寻那份久违的归属感与心灵的妥帖慰藉。

  “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无论我们遭遇何种风雨,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在山一程水一程之后回望,总有一处灯火为我们点亮,总有人在家的方向守候,等着我们归去。

2025-01-11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91655.html 1 家的方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