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日前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要求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文化内涵,提升审美内涵。(12月22日 新华社)
近年来,微短剧蓬勃兴起,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势力。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微短剧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不惜在片名上玩起“低俗游戏”,不仅拉低了作品格调,损害了微短剧的整体形象,也对观众产生不良导向,影响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广电总局继加强内容管理后,又对微短剧片名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给创作者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微短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微短剧的市场节奏非常快,热门题材不断迭代、变化,投资回报周期“短平快”,制作方为了赚钱,在众多微短剧中脱颖而出,采取低俗化片名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以简单粗暴、血腥恶俗等为噱头,吸引网络流量。此类片名往往宣扬一些不良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容易使观众陷入审美误区,扭曲价值认知,长期下来,会导致大众对真正有内涵、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缺乏欣赏能力,难以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拉低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微短剧虽短,亦应在片名中彰显文化自信,规范微短剧片名,是对文化内涵的有力守护。片名是作品的“门面”,好的片名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应简洁明了地反映剧情,承载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要求片名规整且关联剧情、使用通用语言文字、避免冗长口语化,有助于提升作品整体文化气质。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片名,能让观众在接触之初便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深度,比如经典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剧名简洁且富有深意,成为文化标识。
微短剧既是文化产品,也是艺术创作,应遵循提升审美内涵的创作原则。制作方需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摒弃恶搞式创作,回归艺术本真,合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片名艺术性。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微短剧创作也应秉持此理念,片名的创作应坚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既要追求新颖独特,又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富有审美情趣的片名能为作品锦上添花,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与思考,进而提升整个微短剧行业的审美水准。
微短剧不能只为赚钱,也要承担引导社会价值的责任。优秀的微短剧片名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社会状况、历史文化等,更容易引发用户的关注和讨论,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起到推动社会进步、凝聚社会共识等作用。因此,规范片名利于营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当恶俗、低俗片名失去生存土壤,创作者将更注重淬炼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以优质内容与精巧片名吸引观众,进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