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讲堂

诗歌创作应从时代生活中写真意抒真情

2024年11月28日

  桫椤,文学评论家,《诗选刊》杂志主编。出版评论集《阅读的隐喻》等著作5部,曾获河北文艺振兴奖、孙犁文学奖、《芳草》文学奖、《广西文学》奖、《诗探索》中国新诗发现奖等,河北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桫椤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被看作抒情性文体,具有直接和真切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这使得诗歌既是时代的号角,也是发自个体生命深处的心音,诗歌与时代和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时代以来,来自诗歌现场的生动气象与时代生活声息相闻,共同展现了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场景。讴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描绘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表现人民奋斗精神和美好愿望的主题诗作大量涌现。这些诗作从生活现场发现诗意,以丰富的意象和激昂的节律表现个人的审美体验,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时代担当。特别是伴随传播方式的变化,诗歌的跨媒介传播成为常态,一些主题诗作转化为声音、图像等形式在新媒体上流传,写作者和受众都由此获得了新的体验,更加激发了诗人对主题诗作的创作热情。《诗刊》的“第一现场”、《诗选刊》的“诗意中国”等诗歌刊物上的主题栏目和“新时代诗库”系列诗集等图书的出版,集中展现了诗歌主题创作的成果。

  在主题创作热潮给诗歌带来新气象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反思这类作品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来自既定主题与诗歌自由表达的矛盾。新诗被称作自由诗,诗人告别了平仄、格律等旧框架,不仅追求表达方式的自由,更追求情感和思想的自由。而主题诗写作要求诗人在特定主题框架中进行,一些作品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如何克服主题诗写作的难度,做到主题与审美的统一?这就需要诗人跳出惯性写作的误区,把时代主题融入个人情感中,在主体性表达中写真意、抒真情。

  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就是现实的人,主体性“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由此可知,主体性是个体区别于他者和群体的本质特征,是“自我”的精神标记物。在文学的维度内,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主体情感的表达,是作者认知、理解、把握世界,与世界及自我对话的方式和产物。正因为经过了作者的主体性观照,文学审美才迸射出人性的光辉,文学作品才铭刻了主体的烙印。

  时代发展趋势显现的是历史理性,文学的主要功能并非记录这种规律性,而是表达个体深处的审美感悟。具体到反映时代变迁、讴歌时代精神的主题诗歌创作,需要把书写对象置于诗人的主体性中,用诗的形式抒写主体真实的审美感受。

  主题创作写出新意。主题诗的要义在“主题”上,德国文学批评家库尔提乌斯认为:“一个诗人心目中的主题的范围就是一份目录表,这份目录表说明了他对自己生活的特定环境的典型反应。”这充分说明诗歌的主题应当具有现实性和当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置身时代洪流,诗人要有全面把握现实的能力,用个人化的新眼光和新视角去观察现实生活,有眼见为实的态度和立场,写出时代之变,呈现时代之新。

  以乡村题材作品为例,反映乡村振兴的诗作在主题诗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诗人在创作这类作品时应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以优美的笔触和新颖的表达咏唱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意象和意境营造要具象化。文学作品想要发挥其应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不等同于对现实生活的实录,根源在于其用艺术的手法对生活经验进行了审美改造。具体到诗歌创作中,要有能力把客观世界里的“物象”转化为“意象”,以达到象征意义和寄托情感的目的。在主题诗创作中,容易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例如大量使用概念或套语,将文学语言变得生硬或日常化,或变成抽象空洞的说教。诗歌表达新时代的主题,要用具象化的手法营建意象和建构意境。一方面,诗人要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写出毛茸茸的生活质感,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折射时代的变迁,将社会性的宏大主题融入具体的物象中,使之在可感可触的具体之物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面对异彩纷呈的时代生活,诗人要保持敏锐性,要有彰显主体性的独特感悟,在创作中不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这既需要诗人深入时代现场,亲身感受生活的变化,不能用假想代替艺术想象,又需要诗人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造诣,能够从实情实景中反思问题、发现价值。

  对情感的抒发要真实感人。诗歌是主情的。文学追求艺术真实,其中诗歌的艺术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情感真实层面。一首好的诗作,进入其中的生活经验未必是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存在,但所要表达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如果处理不好主题与真情实感的关系,很容易出现主题与情感“两张皮”的现象。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具体变化时,这种感受更加明显。主题诗的创作就是要写出这种真情实感。因此,诗人在创作时要抒写身处生活现场的主体性感知,不生拉硬扯,不过度阐释。只有这样,诗中的物与象、境与心、情与理才能融为一体,才能令人信服和感动。

2024-11-28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86726.html 1 诗歌创作应从时代生活中写真意抒真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