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
我记事的时候,姥姥得了白内障,差不多已经两眼失明。所以,印象中的姥姥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她总是弓着腰,伸着手,在房间里摸索着干活,做饭、烧水,什么都不用人帮忙,甚至还要打扫庭院,喂猪、喂牲口。我很好奇,那么窄小的房间,那么零乱的东西,姥姥如何准确地知道它们的位置?
姥姥平时话不多,声音也不大,孩子们在她面前,似乎都格外乖巧。因为姥姥喜欢夸人,夸孩子们懂事、能干;调皮的孩子,姥姥照样夸,夸他们聪明。但我从来没有被姥姥抱在怀里的印象,姥姥的手里似乎永远都有活计在忙。
她的一生,都在忙碌。姥姥二十多岁结婚,生了两个女儿,三十出头便守了寡。20世纪40年代,一个守寡的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讨生活,困难可想而知。但姥姥没有叫过一声苦。十来亩的农田,她一个人种;平日里,她会做饭,谁家需要帮厨,她就过去搭把手;她会裁衣服,换季的时候,她就到县里,把县里做制服的活儿揽下来;她会织布,每天织到深夜。织出的布或卖了换钱,或做成被子,放到火车站附近的车马店出租;有时,她也做些熟食,拿到火车上去卖。
就这样,慢慢攒了些本钱,她买了一头驴,开了一个小磨坊给人磨面。谁家偶尔想吃白面,赊两碗,她从来不急着要账,甚至,不还她也不催。家里做了好吃的,肯定盛出来两碗,一碗送给后院的公公,一碗送给自己的亲爹,家里的兄弟姐妹对这位大嫂无不佩服。该出的力、应尽的孝,她做得一点儿不比别人少。
街坊四邻也对姥姥的为人处世赞不绝口,因为每次去姥姥家,都会感觉到乡亲的热情。特别是那位叫“小小”的大哥,简直比亲哥对我还好。后来才知道,小小是个孤儿,从小无依无靠,姥姥经常接济他。小小也喜欢跟着姥姥,跟着吃饭、跟着砌墙、垒猪圈。后来,小小成了远近闻名的泥瓦匠,别人问他师傅是谁,他说:“俺师傅是俺奶奶。”他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姥姥,名叫杨俊蕊。
姥姥终年85岁,最后的日子,她已经认不清人了。但是看到人来,她依然会亲切地问:“这是谁家闺女呀?这么冷的天儿还来看我,真是好孩子。我好着哩,不用惦记。”可是,姥姥,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我们越来越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