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讲堂

最忆家乡临漳美

2024年10月24日

  □张瑞志

  

  金风动,思故乡。我的家乡临漳,古称“邺”,位于冀豫两省交界,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大地,位居中原腹地,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是一方“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发展热土,是全国文化百强县。

  邺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时期,魏文侯以邺城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兴霸业、筑三台,揭开了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的序幕。当时的邺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故都”之美誉。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之讳,又因邺城北临漳河而易名“临漳”。

  邺城文化,博大精深。古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邺城文化,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开创的建安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中国400多条成语典故出自邺城,如“曹冲称象”“巧夺天工”“破釜沉舟”“七步成诗”“唯才是举”“文姬归汉”“下笔成章”“铜雀春深”“快刀斩乱麻”等,彰显了邺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邺城建筑,影响深远。邺城作为六朝故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是中国第一个先有规划、后有建筑的都城。全城强调“中轴对称,明确分区”布局,宫殿、街道等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呈棋盘格状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开创了都城建设史的先河,对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堪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

  临漳古迹众多,文物丰厚。闻名中外的“铜雀三台”,以及地下潜伏城门、古汉柏等遗迹犹存;北齐皇家寺院塔基的发掘,特别是2895件北朝汉白玉佛造像等文物的出土,折射出邺城佛教文化的兴盛。临漳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邺城遗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东魏北齐佛寺塔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撵花、高翘皇杠、落子、花样花鼓),旅游景点10个(铜雀三台遗址公园、邺城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鬼谷子文化园等)。

  这里特别提出的是,鬼谷子不仅是纵横家的鼻祖,也是卓越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军校,培养出了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纵横家,其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他的理论思想已经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2010年5月,临漳被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授予“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等称号。2014年7月,“鬼谷子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有,西门豹作为战国时期伟大的唯物论和无神论者,他在任邺令时,破除迷信、倡导科学、投巫治邺、凿渠治水、除暴安良,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

  再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邺城作为后赵、东魏、北齐都城的优势地位,佛教在邺城地区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2002年,赵彭城村北朝佛寺方形木塔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年,被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文物种类之多、级别之高,在新中国成立后尚属首次,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可以说,古代邺城是都城规划建设的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鬼谷子诞生地、西门豹治邺惠民地、成语典故富集地、佛学弘传中兴地、多元文化碰撞地。这里孕育了西门豹破除迷信、投巫治邺的敢于斗争精神,曹魏都城合理规划布局的改革创新精神,建安文学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开放包容精神,魏晋北朝民族融合、相互依存的团结协作精神。

  

  这篇文章应该为知识性散文,为介绍临漳,也就是古邺城的一篇概览性的稿件。在如今大力发展文旅事业的时代背景下,此类文章比以往更应引起我们写作者的重视。即使是写“解说词”,我们也应向《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那样的佳作名篇学习和努力。这篇稿子原题是《我的家乡叫临漳》,原文中既有关于古代的记叙,也有关于现代的内容。碍于篇幅等原因,编者截取了其中关于古代的部分,并将题目改成现在这样。 (点评 武瑞春)

2024-10-24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82766.html 1 最忆家乡临漳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