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黄蓥 图/本报记者 王建国
连日来,“揽尽秋意写繁华——刘师爽、潘学聪书画作品展”在石家庄正定新区石家庄传媒大厦热展。河北省书协副主席潘学聪表示:“我曾在国内外举办过十多次个人书画展,从展览规模、规范性、作品特色看,这次都是最好的一次。石家庄书法爱好者众多,期待通过这次展览与大家多沟通多交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展厅内,一副高10米、宽2米的正红色榜书对联顶天立地。雄浑磅礴的笔墨、严谨细致的布局、宏大昂扬的气象、精到丰沛的细节,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
“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办展,要拿出最好的作品”
“潘学聪为人质朴,内外都很结实。笔墨是结实的,间架结构是结实的,精神气韵也是结实的。人都有喝好茶好酒的习惯,读学聪之字,能抵得好酒三杯,好茶三盏,不仅神清气爽,就连焦虑之忧,也随毛孔散发出去了。”这是著名作家徐光耀对潘学聪的印象;“学聪进行书法创作,重笔墨技法,更重内在情感。我见过学聪所作草书长卷《赤壁赋》,他能把自己和古人的精神对话用笔力和墨气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属不易,能从其作品中明显感到书写者情绪的放松和人生的释怀。”这是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馆长詹福瑞对潘学聪书法的评价。
本次展览开展前,一系列名家推介令大家对潘学聪的作品充满期待。对于潘学聪来说,这个展览分量很重,“石家庄是一块光荣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展期恰逢金秋十月。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办展,就要拿出最好的作品,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表达对石家庄人民的真诚祝福。”为此两位书画家精心创作了一百多件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充满正能量:“因为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能影响人,鼓舞人,激励人,这也是当代每一位艺术家的使命和担当。”
其间,潘学聪看场地时萌生了创作榜书的想法,“希望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观展体验。大字很难写,必须有气象,细微处也得讲究。”为此他酝酿数日,对字体大小错落、笔墨浓淡、行笔速度等在心中反复揣摩。其后四五个人助阵,有的按纸,有的拎墨桶,潘学聪一气呵成完成了这副榜书对联,光墨汁就用了七八斤,“敞开心扉,一口气不能散。写完后感觉整个人都掏空了,很累也很兴奋。”潘学聪坦言自己的作品并不完美:“俗话说‘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公婆’,所以请各位要多多指正。今后我会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祖国,回报党和人民。”
“黄绮先生赋予了我书法之精神”
今年69岁的潘学聪,出生于沧州南皮县。崇文尚武的乡风、父母兄长的淳朴善良,奠定了他倔强仁厚的性格底色。“快起!写字去!”儿时每天凌晨5点,潘学聪耳边都会响起二哥的吆喝声。放学后,还是二哥找回年幼贪玩的他继续练书法。寒冬腊月墨盆冻住,兄弟俩就砸开冰,以木板代纸伏案临写。从小学四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书法伴随他走过物质匮乏的岁月,也逐渐成为他的日常。
“虽然一直坚持练字,但始终不知道书法是什么,在河北大学期间我才真正走上了书法这条漫漫长路。”1976年,潘学聪进入河北大学中文系,结识了在该校任教的书坛耆宿黄绮和熊任望。“黄先生风雅孤傲,熊先生淡泊谦和。二位前辈的博学、书品、人品,是我心中的楷模。如果说黄绮先生赋予了我书法之精神,而熊任望先生则赋予了我书法的气度,那是一种文人的谦和之气、正大光明之气。”潘学聪说。
潘学聪对黄绮先生独创的“铁戟磨沙体”尤为钟爱。它取甲骨文的锋利、钟鼎文的凝重、两汉的质朴以及北魏的方劲,开创出“雄、奇、清、丽”的“中国北派书风”。当年一有空他就到黄先生家请教,听黄先生讲书法、谈诗词、讲历史。毕业后潘学聪分配到石家庄,黄绮先生也调到省社科院,师生情谊越来越密切。
30余年的言传身教,潘学聪不仅书法艺术得到黄绮先生真传,恩师的博大胸襟,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对艺术执着纯粹的热爱,也深深影响着他。“黄绮先生曾说‘一笔不留人指责’,无论是艺术还是为人,他都做到了。”时至今日,潘学聪仍清楚记得恩师对他的殷殷嘱托:“当年黄绮先生笑着对我说,‘我比你大整一倍的岁数,你要好好写,这是我对你的期望啊’。”
“今天书法家应激活传统笔墨的线条”
榜书巨字苍劲雄浑,书法作品灵活多变,书画扇面洒脱自在……自“揽尽秋意写繁华”书画展开幕以来,潘学聪的书画佳作便引发了一片点赞。他的老友、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戴魁说:“展出作品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都是力作。书法和花鸟画都很大气厚重,他没有用华丽的笔墨炫技,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悟等完全融入了作品。”诸多观众则说他的书画值得细品,在媒体供职的张晓波感叹说:“你看他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书法作品,往往运用铁戟磨沙体、隶书、篆书、行书和草书等多种字体,让人感觉整幅作品很丰富,越看越有味道。”
这批作品大多为潘学聪今年的新作,融入了他习书40多年的体悟与心得。“诸多艺术门类都有特定的表现手段,文学依靠语言,表演依靠行为,绘画依靠色彩。与之相较,书法的线条就显得太抽象。书法家最怕别人问这幅书法哪里好,特别难讲,妙处只能意会。”在他看来,书法在古代实用性强,如今主要是审美,更强调形式感,“笔墨应随时代,艺术归于人民。今天的观众审美趣味在变化,书法家也应守正创新,激活传统笔墨的线条,赋予作品更多的趣味与活力。”
一个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决定了他的艺术高度。书法创作中,潘学聪注重个性的自然流露,敢于笔画变、笔力变、笔锋变、用墨变、造型变,但又不逾规矩,不失法度,充分体现传统和现代美的有机结合。加上故乡水土赋予的气脉,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燕赵文化的独特把握,以及数十载的人生阅历,成就了潘学聪的书法面貌——正大气象,燕赵风骨,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家国情怀。
“求索之路上的高低起伏都是最好的风景”
书为心声,字如其人。生活里,潘学聪是公认的敦厚实在、随和可亲。书画中那或刚健、或灵动、或恣肆的笔墨线条,则彰显了他深厚弘阔的精神世界,以及一颗对艺术赤诚执着的心。
河北省文联的很多工作人员记得,每天午间大家吃完饭后要么午休、要么锻炼,潘学聪则十多年雷打不动,立在桌前写写画画;河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戴魁提到,2008年起潘学聪开始习画。“有十来年,他经常傍晚下班后到学校来找我,我们往往谈画说艺直至深夜。”后来潘学聪还特地到南方学习绘画……对此有位文坛大家很感慨,她说潘学聪不是专职书法家,“完全靠勤奋与悟性,走出了一条在学习书法的跋涉中,独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多年来工作几经变化,书法一直陪伴着我。”潘学聪说,书画之于他起初是兴趣爱好,现在则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好的作品可以教育人、影响人、鼓舞人。这些年,书法使我悟出了人生的不少哲理,也完善了我性格方面的不少缺陷。书法就是写人,写自我的经历、境界、性格、修养等内在的东西。”
一路走来,潘学聪收获过惊喜与成功。某年夏夜,因为暑热辗转反侧的他忽然灵感泉涌,从半夜挥洒到天明,笔走龙蛇完成了草书苏轼《赤壁赋》,令诸多名家拍案叫绝;也体会过挫败和困惑,习书四十多年他总感觉书法越来越难写:“先别说写出风格,就是把字写得好看些都不容易。”这时候他会按下暂停键,读书、行走、感受,“视野宽了,心态就大了,然后再次出发。”
不紧不慢,步履从容,如今潘学聪依然在路上。“也许我一生都无法达到前人的高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断向前走,去探索去寻找,求索之路上的高低起伏都是最好的风景。”潘学聪如是说。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9日至28日
展览地点:石家庄传媒大厦茂源大酒店二楼上谷厅
酒店地址:石家庄市正定新区阳光路39号
到达方式:地铁一号线商务中心站或177路公交车
联系人:王女士17733851230 冯女士1366311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