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悦读·文史

从东垣走出的大医李杲

2024年10月13日

  □陈晔

  

  东垣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他目光炯炯地望着东垣古城遗址的红花绿柳。一个小孩靠近了他,在他的“书”旁玩耍,而后天真地靠在那些写着医学知识的铁架上看着他,问自己的妈妈:“这位老爷爷怎么不说话?”

  他怎么说话呢?

  他是雕像啊,他是东垣老人!

  一

  公元1180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李杲出生在真定(今石家庄正定)。真定古时称为东垣,故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元史》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李杲家在真定是望族,钱财不愁,家中还有别的“财富”,那就是书。在当时,只有有钱和做官人家的孩子有条件读书。读书明理,李杲自幼在待人接物方面就表现出禀赋,谦谦有礼,没有一点富家子弟的骄奢之气,在乡里留有口碑。

  真定本就是古城,汇聚文化之人,家中所来亲戚朋友也多是文化人。在私塾所受的教育让他从小就知书达理,他跟着名师学习《论语》《春秋》。遇到灾荒,他会拿出钱财帮助穷苦人。家中有空地,他办书院,将自家的书奉献出来,教孩子们读书。春天,父母常带着他去郊外踏青,一家人也去隆兴寺和真定附近的景点。与父母相守,衣食无忧,还能读书交友,乐善好施,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在他二十岁时,生活陡然起了变故。他的生活突然有了转折,原因是母亲病了。母亲一病,就不是小病,当时没有现在的医疗条件,可以提前检查身体。母亲很快便卧床不起,弱冠之年的他心里万分着急。常言说,有病乱投医。这话一点儿不假。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他们遍求名医,采取多种治疗手段,也未能留住母亲。

  母亲的去世,对李杲打击甚大。失去母亲后,他开始反思,读了那么多的书,懂了那么多道理,但一样不能救母亲的性命。他懊悔不已,如果有高超的医术,母亲何至于去世呢?自己的母亲如此,天下有多少这样的母亲呢?失去母亲,在消沉一段时间之后,他向父亲提出要学医的想法。父亲失去爱妻也伤心,便答应了他。只是学医要拜名师。没有名师,怕医术不精,不能治病,耽搁了病人的病情。他发出誓言,只要有名医,一定拜其为师。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易水有名医张元素。李杲听说后,求医心切,一刻也不想在家呆,和父亲要了盘缠,奔易州而去。

  易水是名士荆轲刺秦王出发之地。当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距离真定四百余里。父亲说,拜师不能空着手去,要显出诚意,再说学医也要吃饭,家里给他准备了一些金子作为见面礼和拜师礼金。具体金子的数量没有详细记载,志书中只说是“千金”。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二十岁的李杲辞别家人,带着衣物赶赴易水。

  二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人,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医学著作,是享誉燕赵的名医。

  张元素在医学上是革新派,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他主张从实际出发,强调根据脏腑寒热虚实辨证用药,是易水学派创始人。

  志气满满的李杲从家乡滹沱河畔跋涉而来,一路上受尽辛苦,那个时代,一路土道儿,满是土和灰尘。当他一脸风尘出现在张元素面前时,张元素接受了他的请求。李杲向老师表明学医的初衷。张元素知道他有以医济苍生的想法,便收他为徒。

  李杲学医,一点儿基础也没有,好在自幼读书,老师有医书,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与老师一起到乡间看病,仔细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默默记在心底。不论刮风下雨,只要老师出诊,他必跟随。不出诊,他就在家里看医学书籍,研读书卷中的医学知识。

  张元素行医,达官贵人见过无数,富家子弟见得更多。没想到李杲能身穿布衣,脚踩布履,和他翻山越岭为病人看病。易州为山区,出门就是山路、石子路,有狼牙山等名山,又有重兵把守,少不了为各种人看病。

  李杲,一个没有吃过苦的富家子弟,在跟随老师看病奔波之中,皮肤晒得黑了、粗糙了,吃的是粗茶淡饭。他为病人看病,不嫌脏不怕累。这让张元素非常欢喜,将医术倾囊相授。

  数年后,李杲学得老师真传,“尽得其学,益加阐发”,成为一代名医。

  三

  李杲学医而归,回到家乡开医馆。

  金元时期,北方战火连年,尤其是真定一带,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他为病人看过几次病后,医术便名扬真定,经常有人慕名来求医,他也越过滹沱河为对岸的人看病。

  李杲在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个人独家理论,后世称其为“补土派”。其学说源于实践,具有临床意义。他独创补养脾胃学说,创立补中益气汤,成为千古名方。

  他在东垣,边行医边学习,对《内经》《难经》等经典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著书立说,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

  在实践中,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看病程序。

  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患的是什么病症,然后与医经对照,证明诊断与医经论述一致,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才开处方。李杲各科疾病均能治,被誉为神医。

  行医之后,李杲想着走出去,把行医的半径扩大,用钱捐了一个官,到了山东济源就任,主抓税务。赶上济源出现瘟疫,病者甚多,当地医生解决不了。李杲研究症状,写了一个药方,使用后特别有效,他把药方写在木板上,“木板药方”纷纷被抄写,帮助很多人治疗了瘟疫。蒙古军进犯,他避难汴梁,在这里为一个叫王善普的卖酒人治好了病,一时在汴梁声名鹊起。此后,他回到山东生活了6年。漂泊多年,思念东垣,于是举家回到了家乡。

  暮年的李杲回到出发之地行医送药,医治病患。这个时候,他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将一生的临床经验归纳整理,将老师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发扬光大。

  易水河畔,他的老师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建立了医学上的易水学派,李杲成为重要成员。在晚年回到真定后,他为了传播医学,开始收徒,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王好古师从李杲,著《阴证略例》,阐发阴证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倡立“内伤三阴例”,治疗上提出“三阴可补”。罗天益师从李杲学医十余年,著《卫生宝鉴》。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均为易水学派,促进了祖国医学的发展。

  暮年,李杲将自己的全部医书赠给了弟子们,让弟子传于后世。弟子罗天益是藁城人,谦而好学。求师当日,李杲考他,问他是想做挣钱的医者,还是传道的医者。罗天益选择了传道的医者。李杲知道他家境不好,免费管吃管住,怕他学医不能兼顾种地、不能养家,拿出二十四两白金让罗天益交给妻子,使他心无旁骛地学习医术。

  落叶归根,晚年回归家乡的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在家乡看病授艺。人们又叫他“李东垣”。晚年的他更加随和,一边行医,一边乐享晚年,也经常到滹沱河边看看滔滔河水,吟诗作赋。

  元宪宗元年,即公元1251年,“东垣老人”李杲在家乡去世,终年71岁。人虽去世,但是他付诸一生心血所写的医学著作《脾胃论》《用药法象》《内外伤辨惑论》,至今被医学界奉为圣典。

  如今,在正定提起李杲,正定人还自豪呢,举着大拇指说:“李杲是俺们正定哩!”正定县城有一家医院,医生们在治疗脾胃病时也会提到医学前辈李杲。

  今天的东垣遗址公园,初具规模,建设者们不忘将李杲这位从东垣走出来的名医的雕像安“家”于遗址,隔着体育大街与东古城相望,他背靠滹沱河,前方是遗址公园。游园的人,经常看到这位站着的“老人”。他目光炯炯,深情地凝望这块土地,好像在提醒大家注意健康,生命在于运动。

2024-10-13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81529.html 1 从东垣走出的大医李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