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跨越了70年历史变迁的石家庄热电厂(石热公司前身)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省会大地,温暖着省会人民。一代又一代的石热人以“创新奋进、奋勇争先”的精神,坚守初心使命,书写着企业的奋斗史诗。
□本报记者 冯月静 崔虹 通讯员 荆妍
大山深处的石电记忆
在平山县蛟潭庄太堡岭,站在运行了40多年的水轮发电机前,石热公司职工李云曦由衷地自豪:“40多年了,虽然期间经过改造、维修和更换,但40%的东西还是原装的。这台由我们公司老一辈石热人制造的机器运行得非常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光明。”
50多年前,1971-1975年,石热人为了落实“812”指示(1958年8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天津第三发电厂时,提出:“发电厂为什么只能发电,而不能制造发电机呢?”)制造了2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25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台,分别安装在平山县太堡岭、猫石村和沕沕水。曾经,在石热公司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老职工李云曦前往平山深山开始寻找这三台水轮发电机组的历史踪迹。他发现时至今日,这3台机器有的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有的还在继续运转,服务着当地老百姓。
“50多年前,我们厂在一无经验,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土法上马,自制设备、大胆实践,终于制作出了这3台水轮发电机。”李云曦虽然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但在听老职工的讲述中,他知道了当时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水轮发电机组是什么样子。大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推进研发,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上百个日日夜夜,白天加紧制造、试验,夜晚苦读学习技术知识,废寝忘食推进研发进度。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971-1975年,3台水轮发电机陆续在平山县太堡岭、猫石村和沕沕水发电,点亮了太行山区的夜晚。“平山县是革命老区,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红色记忆,也留下老区人民对石电人深厚的感情,更留下了石热人始终肩负着社会责任,帮助老区建设的深深印记!”李云曦感慨地说。
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意志坚
已经81岁的石热老职工李松山来到曾经为之奋斗的石热公司,看着如花园般的厂区,干净整洁的厂房,他脸上始终挂着满意的笑容,并豪情满怀地写出了《石热辉煌七十年》的组诗:“石热建厂七十年,全厂员工齐欢庆。辉煌历史好传统,燕赵大地明灯盏。支援石市的建设,发电供热做贡献。石热为民谋福祉,安全供热送温暖。与时俱进向前进,转型升级大发展……”
回首往昔,曾记得在酷热难耐的盛夏,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李松山和同事们始终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为了滚滚热流“暖”到万家,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放弃了休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设备维护时,他们不惧油污,不怕脏累;在抢修故障时,他们争分夺秒,冲锋在前;在工程扩建和技术改造中,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将难题各个击破……正如他在组诗中写道:“石热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意志坚。爱岗敬业好传统,求真务实讲实干。学大庆创双达标,双文明思想领先。以厂为家主人翁,科技进步破难关。干群团结厂风好,齐心协力促发展。”
“我们相信在一代代石热人的努力下,石热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李松山斩钉截铁地说。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和动力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如今,刘应振已从石热公司退休。然而,每当谈及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他始终不能忘却的是自己的三位师傅。在刘应振看来,正是他们的悉心教授,自己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1975年5月,刘应振复员后来到石热公司,被分配到汽轮机车间调速班,迈上了人生之旅的新起点。此后的9年,他和调速班的师傅、同事们朝夕相处,班组和师傅们对他的深厚情谊及教益,他始终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因为,那是刘应振在石热公司的第一个“家”。
刘应振告诉记者,在“软磨硬泡”下,他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调速系统的图册资料,心里喜不自胜。然而,他却不知道,杨师傅为找资料四处奔波,其中的艰辛与苦涩不言而喻。
“魏师傅是当时的副班长,他勤动脑,技术高,是大家公认的‘调速专家’。”刘应振说,即使如此,魏师傅仍然毫不懈怠,工作中依旧认真严谨。魏师傅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他受益匪浅。
与杨师傅和魏师傅不同,让刘应振真正“拜师学艺”的是胡师傅。“我是胡师傅名正言顺的徒弟。”刘应振回忆道,胡师傅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每次都会圆满完成任务。胡师傅这种踏实肯干的作风深深影响着刘应振,让他打心眼里敬重的同时,更是事事处处以胡师傅为榜样,向胡师傅学习。正是因为这样,刘应振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