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悦读·文史

唐诗“发表”很有趣

2024年09月22日

  □钱国宏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浩如烟海的唐诗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读过《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人都会心生疑问: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报刊、网络、自媒体更是无从谈起的唐代,这么多的唐诗是如何“发表”的呢?若是盘点起唐诗多姿多彩的“发表”形式和渠道来,还是颇为有趣的呢!

  赠诗和诗。即把自己写的诗作赠送给他人,或者专门为某人所写,或者和某人的原诗。赠诗与和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诗作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扩散和流传,也即“公开发表”。如大诗人李白就曾把自己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给当时的文坛巨擘贺知章。贺知章读完李白的诗后,大加赞赏:“先生真是谪仙啊!”——您真是一位下凡的仙人啊!于是李白的“谪仙”之名和《蜀道难》诗不胫而走,迅速“蹿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把自己的诗作献给当时的诗坛前辈顾况。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不禁拍案叫绝:“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由此名扬天下,其诗作由此得以“发表”。遍览《唐诗三百首》,好多诗作都属于这一类,如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诗《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

  逢墙则题。苦于无发表“版面”,唐代一些诗人便把驿馆、驿亭、名胜景点等场所的墙、柱作为“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有些唐代诗人特别喜欢在名胜古迹“发表”诗作,因为景点游人多,其诗作一旦“发表”,传播会更加广泛而迅速!史书记载,饶州著名的景点干越亭上的题诗多达上百首。唐代诗人崔颢曾在黄鹤楼上题诗作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某日,李白也来游黄鹤楼,他登楼远眺,胸襟大开,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可一眼便看到了崔颢“发表”在楼壁上的诗作,李白读罢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

  即席赋诗。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郑谷的《席上贻歌者》。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族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振。即席赋诗,也使得很多诗人的诗作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得以“发表”和流传。

  诗板留诗。到了中唐以后,一种新的“发表”形式出现了:一些民间旅馆为了扩大自己的声望和生意,在店内醒目处备了一块“题诗板”,专门让过往的诗人题诗。一些诗人的诗作也由此“发表”并流传后世。史书记载,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道:“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公然向白居易“索诗”。 

  诗筒传诗。为了“发表”诗作,唐代诗人可谓绞尽脑汁,当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特制的竹筒或瓷筒,用来相互间传递诗作。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时,与地方太守裴迪写诗唱和。因为该地竹子多,王维常用竹筒盛诗和裴迪互赠诗作。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也曾用瓷筒盛诗传与当地文人。诗人元稹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时,白居易常派人用瓷筒传递双方诗作,白居易为此还写诗记胜:“为向两州邮诗作,高谢来去递诗筒。”更有趣的是,诗人唐球居然把自己的许多诗作装进一个大瓢内,放入河流,以期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句。

  卖诗得传。唐代诗坛名家为了使自己的诗作能够“发表”流传,想出了卖诗的招数,即把自己的诗作标价出售,他人买去,看在银子的面子上也会流传的。大诗人白居易一首诗标价一百金,一首《长恨歌》卖出了500金的天价!诗人李益以诗抵账——留下几篇诗作,便可以充作“代金券”!李益卖诗的目的不是占便宜,而是通过歌唱者传唱出去后,自己的诗作就等于“发表”了!

  题画留诗。一些诗人为了让自己的诗作“传之后世”,想到了绘画:他们在绘画作品上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传。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

2024-09-22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79557.html 1 唐诗“发表”很有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