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特别报道

创新传承 “跨界”融合 让文物与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3年11月24日

  ■《中山篆扩展字编》样书。

  ■《中山篆扩展字编》作者之一焦清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传承着中山国文化。

  《中山篆扩展字编》即将出版,从古文字里与历史对话,通过传承创新让中山国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随着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石家庄越来越多的文物、文化遗产研究与探索,正在走出书斋,“跨界”融合,走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

  □文/石家庄日报融媒体记者 丛俊儒 陈霞 尚燕华 图/记者 双鹏飞

  

  传承“中山篆”,古老文字焕发生机

  

  “书什么时候出?”这是进入10月份以来,石家庄人焦清亮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

  提问者不光是他身边的熟人朋友,还有微信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样痴迷“中山篆”的书法爱好者们。

  类似的微信群,焦清亮有十几个,每个群里约四五百名网友。虽然相距天南海北,却均因“中山篆”结缘。石家庄的土地上,这种古老文字的魅力,让他们彼此缔结友谊,于笔下接续,向四方流传。

  焦清亮正筹备出的这本书,叫《中山篆扩展字编》。这是他和另一名石家庄的作者冯宝山花了6年时间,合编的一部用于“中山篆”书法创作的检索工具书。

  上世纪七十年,随着战国中山王墓于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被发现挖掘,中山三器(中山王铁足大铜鼎、夔龙饰刻铭方壶、胤嗣刻铭铜圆壶)的出土,让其器身上的铭文字体,大放异彩。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中山篆”。

  中山篆字形修长优美,圆润流畅,既有史学价值,又受到当代广大书法爱好者们的青睐,已然成为河北石家庄的一张文化名片。

  “‘中山三器’铭文原字只有505个,数量有限。我们编纂这本书,就是为了尝试着解决书法爱好者们创作多字作品诸多不便的问题。”焦清亮说。

  这项工作耗费更多的精力在于前期的查阅与甄选。普遍用到的常用字中,除去原有的505个字外,他们分别查阅了研究古文字的多种文献,如《战国文字字形表》《古文字诂林》《古文字类编》等,从中选取在文字结构与字形上更接近“中山篆”风格的战国同时期文字做为参考。

  字编收录常用单字7600余个,极大方便了“中山篆”爱好者们的查询,以作参考。这就是“扩展字”的概念。

  今年56岁的焦清亮是地地道道的平山人。地域上的接近,让他对中山国文化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因从事出版工作,也让他能接触到有名的书法与篆刻名家,由此对古文字领域的相关认知有了一定基础。

  2018年,他就出版过一部《如何书写中山篆》,该书结合对505个中山三器铭文的研究,总结了中山篆的部首构件写法、用笔特点以及结体特征。

  近年来,网络直播时代,带来了学习与交流上的便利。焦清亮也没想到自己曾编写的书很畅销,“全国各地,居然有这么多书法爱好者钟情于‘中山篆’。”多种因素形成的动力,让他和冯宝山坚持完成了这部字编。

  10月20日,焦清亮说:“书中的全部内容,已最终敲定,接下来的印刷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高度还原并扩展中山篆文,推广中山国文化,让中山国的文物活起来,他无限期待。

  

  中山国文化研究,蓬勃发展

  

  对于中山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焦清亮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除去学界对中山国文化的探索研究外,近年来在石家庄本地,大批被中山国文化所吸引继而痴迷其中的爱好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让石家庄的这张“文化名片”不断“出圈”,添加新的“注脚”。

  在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平看来,中山国研究日渐呈现出“跨界”趋势,已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而且研究门类众多,领域广泛且很有深度和代表性。

  探索者中,有企业家,有导演,有雕塑师,有媒体人,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山迷”……

  “他们有的研究中山国服饰,为探究服饰是汉化还是狄装抑或是二者兼有,曾遍访专家,画了几百张草图;有的研究黑陶制品,为探明其址与原料地以及薰染物质,曾走遍四大名窑;有的在探究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刻写还是铸模,还有人则专注探究‘四龙四凤案’的结构与连接工艺……这些研究中已经涌现了不少成果。”

  研究的过程伴随着产生了传播与影响力。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在央视及各大网络平台播放以来,迄今总观看人数近6亿,获得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并入选法国阳光纪录片节。

  以中山国文物和故事为主题的杂技剧《梦回中山国》,再现了中山国所处的战国时代风云,展现了燕赵大地兴亡代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近年来通过持续深挖文化旅游、研学教育、文创产品、文化电商等各类产业,用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创新方式,形成了“巧治凝珍、匠心独造,融古致新、灵动心礼 ”的至美中山文创品牌与地域文化艺术品牌,让中山国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石家庄,以文润城

  

  “文化是城市的根脉。一个城市与其他地域的主要区别,就是文化,特别是历史文化。我们把自己的文化精神、品格、血脉、个性、形象,一一挖掘展现出来,以此注入内涵与灵魂。既是一种向心力,又是发展的竞争力。”石家庄文化学者王律说。

  在这位媒体人出身的学者眼中,石家庄近年来在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方面,氛围日渐浓厚。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与形象品质,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从研究发掘、成果传播、继承创新、遗址保护等方面,都有推动。”

  王律介绍,比如在研究挖掘方面,最近两年来石家庄围绕着正定古城、东垣古城、中山国、南越王赵佗等传统历史文化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文献上的编纂整理,诸如《古道雄关赋》《中山古诗文》等文史专集都已出版问世。

  而在传播方面,则更注重新媒体思维,通过举办灵活多样的线上直播,引入互动体验,多层次传播石家庄的历史文化。“比如省会的名家工作室积极打造文化直播课,像石家庄古代金石碑刻,东垣古城历史发展等等主题,直播间里每次都会涌进几千名网友。”

  有了研究成果之后,就是创新传承。仅在文艺作品创作方面,今年就有以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生于真定,今石家庄正定)为原型的新编历史评剧《东垣大医》,成功首演,颇受各界好评,并入选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

  而让更多人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对历史遗址的保护以及场景的再现。比如东垣古城遗址公园等景点的陆续修缮开放提升,“让人们在流连忘返中,留住了文化记忆。”

  位于西二环与和平路西北角的中山国文化特色园林,就是其中代表。而今走进这座占地近13亩的园林广场,铺首、山字形器、双翼神兽等中山国代表元素在其中巧妙植入,在车水马龙的路边,正待更多人来此怀古驻赏。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让更多古文字和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需提升其活化利用水平。《中山篆扩展字编》的集结出版,以创新传承让古老文字焕发生机,这是传承,更是创新。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地理优势、决策优势,打造可持续经营的文化产业项目,做成文化旅游融合的文化大品牌,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开发实现对历史文脉的又一种“唤醒”,让厚重的历史沉淀在新时代的创新发掘中被激发出来,这条路正越走越宽!

2023-11-24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46988.html 1 创新传承 “跨界”融合 让文物与文化遗产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