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酷暑时节热浪袭人,动辄汗流浃背。现在的人们可以享受电风扇、空调、电冰箱等纳凉物品,那么生活在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翻看一些古典诗书,就能发现其中藏着不少消夏避暑的良方。
窖冰是古代的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叫“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称:“挫糟冻饮,酌清凉些。”试想,烈日当头,喝上一大口冰酒,一定很清爽畅快。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这种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调制而成。明清时代,冷饮花样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冰碗,用鲜藕、杏仁、莲子、鲜果、白糖等制成,放入冰块冰镇,吃起来绝对爽口。
“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是扇子的雅号,由称呼便可看出古人对扇子情有独钟。古代扇子多是用竹编成的,随手拿来 ,一摇生风,让人清凉舒爽。汉代,曾有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绳索,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产生一股股凉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写道,在夏天赤日炎炎如火烧的时候,王孙公子把扇摇。
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民间的能工巧匠设计出一种木制器具,可引水上屋、喷淋房顶,再采用水循环的方法驱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冷气袭人。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水殿,既绿色又环保。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降温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冷不堪。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独特的消暑建筑也有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汩汩井水,升腾缕缕凉气,确实是舒爽至极。
古人消暑,睡觉时还用瓷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这种瓷枕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便是对瓷枕的赞美。
“竹夫人”也是古代夏季必备的一种消暑用具,系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写到这种东西,薛宝钗出了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清凉惬意。
当然,古人的消夏方法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把炎炎盛夏过得似乎比现代人还清凉快乐,且十分低碳环保,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