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9日
第A08版:悦读·风物

无极官箴石与廉吏郭允礼

2023年04月09日

  ■无极官箴石。(张利群提供)

  ■郭允礼勤廉文化街牌坊。

  ■无极郭允礼雕像。

  □文/图 梁剑章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则著名的官箴文,出自明初永乐年间著名学者、理学家曹端。在无极县,还保留一块清代郭允礼所立的官箴石,成为廉政建设的标志性风物。

  官箴石 郭允礼留下的廉政遗产

  官箴石如今保留在无极县文保所内。在张利群所长的陪同下,我们见到了这块官箴石。

  箴石表面平整,通高72厘米,宽67厘米,厚10厘米有余,重达135公斤。虽历经沧桑,偶有残损,但石面36个正楷书体清晰透彻,笔体既苍劲有力,浑厚凝重,又飘逸隽秀,彰显颜柳风韵。左侧落款为“嘉靖三年冬十月无极县知县阙里郭允礼节之书”。阙里,是古代曲阜的代称。

  郭允礼(1481年-1546年),字节之,明代山东曲阜县人。从小生活在孔子故乡,自幼熟读诗书,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被乡邻誉为志向远大,颇有才干的青年俊杰。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考中举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任直隶无极知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处理政务井然有序,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他严于律己,出淤泥而不染,尤其注重修养正身。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月,他在任所题书《居官座右铭》一则,并镌刻于石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官箴石。

  郭允礼为官清廉持正,针对当时贪污受贿盛行的官场,他曾写诗一首予以讽刺和鞭挞:“清官卸任去如风,官币民财一扫空;唯有河川带不去,临行绘入画图中。”诗成后刻石。据记载,这块诗石曾经立在县衙官箴石对面,一左一右,相映成鉴。

  郭允礼离任后,官箴石历明、清、民国时期,一直镶嵌于县衙大堂的墙壁上。解放后,因拆除旧县衙而“闲居”一旁。1990年,当时的县领导命人将此碑重新清洗,矗立在县委办公大院门前,既作为文物保管,又作为官场警示。

  随着时代变迁和岁月的流逝,绝大多数的官箴石都不见了踪迹。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公生明,廉生威”官箴石只有两块,一块是无极县明代郭允礼石,一块是刻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官箴石,现存于西安碑林。

  曹端 公廉学说的最早创立者

  官箴石文的公廉学说与明代学者曹端有着密切关系。

  曹端(1376年—1434年),明初永乐年间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史料记载,公廉学说最早是由曹端提出来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曹端的学生郭晟升任西安府同知,临上任时专程向曹端辞行,并请教为官之道。曹端告诫郭晟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说,做官之道大概不外乎公和廉吧!古人说过,下属可能不惧怕我严肃厉害、管理严格,但是会敬佩我廉洁自律、清白做人;百姓不一定佩服我的治理能力,但会佩服我处事公正。公正无私,百姓就不至于心存轻蔑或抵触;清正廉洁,下属就不敢犯上或蒙骗。郭晟对老师的告诫非常重视,到达西安后就将这段话刻在匾额上悬挂起来。

  后来,明代著名大臣和廉吏、时任山东巡抚的年富对这段话进行了提炼,并增加了画龙点睛的六个字:“公生明,廉生威。”他还亲自书写并刊刻了这则官箴。由于这则官箴道出了为官之本——廉洁与公道,因此在官场不胫而走,不仅成为众多官员的座右铭,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推崇,和宋代著名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一起,书于各级官衙的显要位置,或立于牌坊之上,或刻在石碑上面,以此作为对官员的训诫、约范和警示,这也成为明清两代各级官衙不可或缺的“标配”。

  官箴石字字警策,句句药石,通篇聚焦着公与廉,彰显着为官行政的正能量。尽管只有寥寥数言,但透露铮铮铁骨之气,它像刚正不阿清廉官吏的公开宣言,其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充斥于天地之间。既是一篇劝善尚德、扶正祛邪的檄文,也是一篇依法治行与依德治心并重的好教材。

  对于无极官箴石,无极人很重视。从河北省科学院退休的无极籍学者吴普忠回忆,1980年,他曾经拓印官箴石三张拓片,送给好友分享。1984年,无极县文化馆美工张承文得知此石,与时任县文保所所长刘山风联系,用旧式小拉车将此石运到文保所保管。

  进入新世纪,无极县委、县政府还建设了廉政文化广场,郭允礼勤廉文化街,郭允礼官箴石广场,开设了郭允礼廉政史料展厅,成立了郭允礼勤廉文化研究会,对郭允礼官箴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挖掘,形成了无极特色的勤廉文化体系。在无极公园,还保留一尊郭允礼汉白玉雕像,以纪念这位廉政文化名人。

  郭允礼已经成为无极县的一个廉政文化品牌。

  名宦祠、乡贤祠将公廉学说落在实处

  设立名宦祠、乡贤祠也是郭允礼对无极的一大政绩。

  在无极中学西南角,有一个“无极县建名宦乡贤祠记”石碑。石碑宽90厘米,高219厘米,厚27厘米。撰文、篆额、书丹均由“翰林院国史编修文林郎”三位进士完成,其中撰文者为“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的称谓)的陆釴,规格之高为一般碑刻少有。碑文载:“曲阜郭侯允礼,令无极三年,政恬民熙,礼文咸秩。”为了学习先贤,树立新风,郭允礼与众乡老商议后,建立名宦祠和乡贤祠于学宫隙地。落款时间是“嘉靖三年岁次甲申秋九月吉撰”。碑文大部分已被磨平,只有少数字迹清楚。但康熙年《无极县志》载其原文,与碑文部分字迹完全吻合。

  中国历代都有祭祀名宦、乡贤的习惯。明清以后把名宦、乡贤祀典活动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何为名宦乡贤祠?一般解释为:“仕于其地而惠泽于民者谓之名宦;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即是说,不论其人官位高低,只要是在当地政绩显著,惠泽于民的官员可以称为名宦入祠;不论其人有无官职,只要是在当地有善民之举,就可以称为乡贤入祠。当然,能否入祠,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行。无极名宦、乡贤祠经郭允礼创建后,经多方调查审核确定“晁说之而下五名为名宦,甄深而下五人为乡贤,请与王公,许之”。就是说经过了严格的审核程序。

  清乾隆年间《无极县志》记载,知县黄可润写的《名宦祠志》和《乡贤祠志》也标明:“无极旧祀名宦九人,皆系督抚、学道,知县只郝公守栻一人,其杂乱无章至于如此。夫大吏即贤,然功业在一省,于本邑既不亲切,安知非当时为之属者,籍为献谀之地乎?府志有自晁说之、石伦等五人,今名次不存。窃以为邦之大事不可不正。今僭拟自晁说之以下共15人,其有因府县志久载名宦今表出之者。”

  以上这些名宦在主政无极期间,成绩突出,贡献很大。他们当中,有的有建城之功,有的有守城之略,有的缉盗安民,筑堤治水;有的编修县志,兴学昌文,教化百姓。典史李有贵为抗清兵,守城殉难。尤其是享誉“两部名臣”的杨子凤,因其事迹动人,入选乡贤、忠义两祠。他在1643年居家养老期间,为了抵抗清兵攻占无极城,全家十余口人血染疆场。无极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烈,在城隍庙前为其修建玉石牌坊一座。这些历代名宦,在无极人民心中树起了丰碑,为无极百姓代代相传,永世不忘。

  郭允礼在无极县注重教育,不修内衙修校舍。他创建社学,创建名宦祠、乡贤祠,尤其是他主持修整了无极县城。史书载其“治政有方,为人叹服”。因其居官清廉、政绩突出,在无极任职三年后,升为通判。明、清和民国县志都把郭允礼列为“名宦”并立传,而彰显其廉洁和政绩。

  “官箴石”和“无极县建名宦乡贤祠”碑记,是郭允礼为无极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他的廉政思想及树立乡贤、名宦的理念,在今日仍然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2023-04-09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21342.html 1 无极官箴石与廉吏郭允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