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路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过法有诸多讲究,其传说亦多种多样,现就民间的习俗及典籍的记载略述一二。
先说春节的起源。据古籍介绍,春节始于我国原始社会中的“腊祭”。传说那时每逢腊尽春来,人们便要杀猪、宰羊,祭祀祖先和天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避祸免灾。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羽装饰,又唱又跳,热闹非凡。自夏朝建立,此习俗便流传下来。《尔雅》一书中就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据此看来,春节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称呼和含义的。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又将整个春季都定为“春节”;殷商时,春节叫元日或祀日;汉武帝时,春节又叫朔日。中国人过“年”,很早以前不是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而是在“腊日”,即农历腊月初八。到了南北朝以后,才把“腊日”移到岁末。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遂决定实行公历纪年。从此,便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将春节规定下来,通令全国施行。在民间的传统习惯上,春节的节日活动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一
春节的一大特征即辞旧迎新。一进腊月,民间就开始举行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清洁大扫除,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日为高潮。大江南北大体都将此日当作集中彻底大扫除的“卫生节”。北方称之为“扫房子”,南方称之为“掸棚尘”。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道:“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民间也流传着:“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等除尘谚语。同时,人们还喜欢用红纸或金纸制成各种吉庆饰品张贴悬挂于门口、庭院、厅堂、居室、家具、用器上面,将环境打理得干干净净、红红火火、喜气盎然,渲染出一片荡涤污秽、辞旧迎新、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
过春节不仅要有清新的环境,而且人人还要打扮得比平时更时髦、更美丽。旧时习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必须换新衣。旧时民谣云:“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春节期间的吃喝也是有诸多讲究的。譬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糖瓜祭灶”,便有“甜言蜜语”之意,意欲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除夕夜的“团圆饭”,必不可少的是鱼,乃取“年年有余”的口彩。除夕之夜,在新旧交替的子时(即午夜十二时),家家户户都要吃“长岁饺子”,亦取“交子”之谐音,并预祝新的一年里幸福顺利。正月初五吃的饺子,面皮要捏成花边的样式,意喻捏住“小人”的嘴,阻止他们煽动谣言,挑拨是非,以图新的一年平安顺心。吃年糕则取“年”与“高”的谐音,包含着“年年高”和“年高”的祝愿,是对丰年和健康长寿的希冀。
过春节最为盛行亦最具诗情画意的当属“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联了。作为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春联究竟发端于何时,众说纷纭。据《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载,宋灭蜀的前一年(公元964年)除夕,孟昶命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孟昶嫌其词非工,遂亲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联中的“余庆”,就是后蜀降宋的第二年,宋太祖派往管理成都的亲信吕余庆;下联中的“长春”,则是宋太祖后定的诞辰节名。此联大概是有文字记载以来较早的一副春联了。“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源于明代初年。
清代的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述道:“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符”变成“贴春联”了。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春联既可高悬于大雅之堂,又可张贴于茅屋之中、柴扉之上,因此备受世代民众的喜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当春节来临,那朱红的春联总是遍及千门万户百姓家。尽管风格各异,内容不同,异彩纷呈,但都寄托着祈祥纳福的愿望,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同时也积淀和焕发着华夏的文明,散发着诱人的馨香!
二
春节期间颇为普遍的一项活动即走亲访友,民间俗谓“拜年”。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互相祝福,互致问候,少者祝愿长辈“寿比南山”;老者希望后生来年“更上层楼”。或可亲朋知己相聚,品茗对酌,畅谈过去的一年,憧憬新一年的到来……此情此景倒也乐融融、喜悠悠。
春节的喜庆热烈气氛最直观的则是民间举行的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谚云:“过大年,唱大戏。”记得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五,家乡的地方戏便鸣锣开场,一直唱到二月二“龙抬头”,那热烈欢愉的氛围,至今记忆犹新。另外,春节期间举办的各种花会,譬如:龙灯会、花灯会、高跷会、旱船会、秧歌会、狮子会等也是极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游艺活动。腊月农闲,各路社团便开始演练,除夕以后,直至元宵之夜达到高潮。花会的演出没有固定的舞台,走街串巷,进村入院,锣鼓喧天,熙来攘往,所到之处,热闹非常。
春节的文化娱乐活动较上档次的,笔者以为当属猜灯谜了。古时,将猜谜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民间谜语,二是灯谜。民间谜语多采用俗语、民谣、民歌、童谣等形式,语言浅显易懂,谜底大都是自然、器物、工具及少量常用字等。灯谜则多为文人雅士所编制,语言典丽深奥,文学色彩浓厚,谜底大都是诗词曲赋、文章典故、人名术语等。据考证,灯谜产生于南宋。每逢元宵佳节,公卿文士便将谜语写在纱灯上,供人猜测助兴,时人雅称这种灯谜为“文虎”“灯虎”,意喻其十分艰深难猜,由此,又将猜灯谜叫做“射虎”“打灯虎”。如今,两者已经合而为一,各种灯谜晚会既有民间谜语,又有灯谜,不再予以区分。
总之,整个春节期间,在衣食住行、礼仪游乐等各类生活内容上都有许多喜庆活动,更有述说不尽且美丽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