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近期,将打烊前尚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出售的“剩菜盲盒”在部分城市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由于价格低廉、能满足消费者好奇心,且与反对食物浪费的理念相契合,“剩菜盲盒”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去尝试。
(12月14日工人日报)
“剩菜盲盒”是最近在年轻人群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一些餐厅、面包店将打烊前尚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出售。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提前预订,在店家规定的取货时间到店自取。这种临期食品盲盒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剩菜盲盒”。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因为快过保质期,不少商家直接打折,而“一个便宜三个爱”,大幅折扣让消费者心动,趋之若鹜。“剩菜盲盒”将渐受追捧的临期食品与最近火爆的盲盒结合起来,更加贴近年轻人追求新鲜好奇的趣味心理,其未知性与新颖性,易被年轻人接受,故而“剩菜盲盒”在年轻人中不胫而走。
有数据显示,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餐桌浪费食物约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需求量,浪费率高达12%。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其中特别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临期食品成了年轻人的新宠,说明《反食品浪费法》已然发挥了作用。
“剩菜盲盒”凸显消费理念的转变:“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年轻人秉持节约观念,摒弃虚荣心,快乐分享购买临期食品的经验,与注重性价比、反对浪费的消费趋势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不少人看到了其中商机,临期食品逐渐成了一个热门生意,潜力巨大。可见除了买卖双方都得到实惠之余,处理好临期食品还在节约粮食、落实法规、珍惜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
然而,硬币有正反两面。“剩菜盲盒”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剩菜盲盒”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买到很快就要过期的食品,或者对食品的制作时间、保存条件、食用方式等方面不了解,容易因未及时食用、未正确存储等导致食品变质,或未按要求进行加工食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一些消费者存在“贪便宜”心理,有的专门等着抢购打折的商品,有的违反约定,在日间低价取走盲盒不仅引起正价消费顾客的不满,严重影响店铺的正常经营与利润。
“剩菜盲盒”流行,也给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毋庸讳言,偷换食品保质期标签的新闻屡见报端,将过期商品改头换面冒充合格产品出售,是一些商家的常用手段,因此,对于“剩菜盲盒”这一新事物,必须予以强力规范。
职能部门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健全食品保质期临界标准,严格要求商家设立临期食柜须向消费者醒目提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一些不良商家将过期、伪劣商品利用“剩菜盲盒”的噱头欺骗消费者,确保市场秩序及食品安全。用强有力的监管倒逼商家遵守法规及行业道德,规范经营,守好临期食品的安全底线。年轻消费者在热情追捧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不要贪便宜过量囤积临期食品,以免食用不及时造成过期,既影响健康又造成新的浪费。还要特别注意阅读储存说明,看清保质期、原价、折扣等重要信息,避免上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