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第A08版:花溪·往事追怀

难忘的慰问演出

2022年12月10日

  □梁桐纲

  

  2022年9月11日《燕赵晚报》刊发了有关冶河渡槽的文章。文中记述了“引岗渠”工程的过往今朝。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回忆。读文生情情亦浓,不由得忆起我两次赴引岗渠工地慰问演出的情景。

  1970年,我读小学五年级,当时以我们学校为主,联合其他小学成立了一个宣传队。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参与和辅导下,除了演出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还成功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几个选场。这个由小学生组成的宣传队在当地名噪一时,我们进军营、到工厂、上礼堂,各种场合的演出不断。

  那年小学放寒假,宣传队的孩子们仍没有休息,大家热情地排练打磨节目,在城关公社周边进行慰问演出。一天,负责宣传队的薛老师通知大家,近期没有演出任务,可以回家休息几天。听到这个消息,我像一只放飞的小鸟,骑着自行车回到了位于石家庄市郊区的家中。本想好好放松几天,没想到第二天时近中午,我正在院子里玩耍,忽听见一阵自行车铃响,只见父亲风尘仆仆地进了大门,对我说:“赶紧跟我走,你们有演出,12点在县招待所门口集合出发。”我听后进屋看了一眼时钟,已经接近11点了。我对父亲说:“你怎么才告诉我,离集合时间就一个小时了,三十多里地,让我飞过去呀?”父亲说:“你少说点儿,快些骑,看看能不能赶上?”

  原来那是一次领导临时决定的活动,领导要求学校宣传队,当天晚上赶到位于平山县的霍北庄,为奋斗在柏坡岭前的引岗渠第一洞——霍北庄隧洞工地上的民工和乡亲们慰问演出。已经回家的宣传队学生们,大都在城关公社范围内或驻军部队家属院居住,那时通信手段落后,老师采取分散开、人找人的办法总算通知到了大家。宣传队老师将电话打到了中学,父亲接到电话时已是上午9点多,为了不影响演出,已年过半百的父亲决定骑行35里地回家叫我。

  那天,我从家中骑上自行车,飞似的往集合地点赶去。平时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路途,我必须一个小时赶到,才能不影响大家按时出发。我一路上心里不断地念叨着:“不能误点、不能误点。”我来到招待所门前时,棉衣已经被汗水湿透了,看到同学们正在往汽车上装最后一个道具,我心里松了一口气,终于赶上了。那晚,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慰问演出任务。

  还有一次是在1973年,我已经是一名高中学生了。快过春节了,寒气逼人,获鹿县(今鹿泉区)“勒紧腰带战引岗”的民工们还在沿线做着收尾工程。一天,老师告诉我们,宣传队要去为奋斗在那里的民工慰问演出。那天中午,我们乘车赶到了民工们居住的平山县一个村庄。民工们给我们递上足有半斤重的大馒头,盛上热气腾腾的大锅菜,像对待亲人般热情招待我们。

  晚上的演出,在村中的空地舞台。村子里没有通电,我们备好两盏汽灯,搭着架子挂在台口。春节前的严冬,气温随着日落西山而更加寒冷。演出的台前幕后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我们有个节目表演的是民工们穿着跨栏背心,手推独轮车往工地送石送料,与供销社街头卖货郎相遇的情景。在滴水成冰季节的户外,我们要以那身装束扮演民工,表演十几分钟。带队老师担心学生们身体承受不住严寒侵袭,想让我们穿上厚一点儿的衣服上台演出。当时我是演员男队的队长,老师先是征求我的意见,又问了大家。表演这个节目的同学一致认为,民工大哥大姐们流血流汗甚至牺牲都不怕,我们眼前这点儿困难算什么!服装穿厚了会影响节目的效果,我们不穿。老师被大家的决心感动了,最后同意我们在严寒的夜色里,穿着背心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引起了站在台下观看演出的民工们的强烈共鸣。节目结束,在寒风中雷鸣般的掌声响了很久很久。我听到台下一位老人说:“可别把孩子们冻坏了。”这都表明我们表演的成功和乡亲们对我们的关爱。

  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每每想起这些花絮,总会有一种感慨,令人陷入沉思。我常常会感到,有一种精神和力量一直在影响和推动着我……

2022-12-10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07797.html 1 难忘的慰问演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