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9日
第A06版:城事·搜城

精妙绝活造就指尖上的“梨园”

■凤冠、七星额子、王帽……每只盔头需20多道工序 ■张九书正琢磨着将盔头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11月09日

  ■张九书在精心制作盔头。

  ■七星额子盔头。(本人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杜慧

  

  “做戏曲要有做戏曲的坚持,可以穿旧,不能穿错,咱戏曲舞台上要的就是这个讲究!”从18岁学徒,到年近花甲,石家庄市栾城区盔头制作艺人张九书在自家“手工作坊”里,已经和盔头打了40多年交道,用精湛的技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盔头文化。最近一段时间,这位老匠人正琢磨着将盔头技艺申请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的了解它、学习它、爱上它。

  用梨园行的行话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其样式根据戏剧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年龄、品性来分别设计,常用的有200多种,是戏曲道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9岁的张九书是家族盔头工艺制作的第三代传人,早在上世纪戏曲鼎盛之时,家族长辈曾在石家庄开过一间名为“春帽和”的盔头社,专门给知名剧团和戏曲名角儿制作盔头。在耳濡目染中,他从18岁起跟随长辈学习制作盔头,至今已有40多年。

  “当年跟我师傅当学徒的有不少人,如今还在戏曲行业坚持做盔头的就剩下我一人了。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艺术。”11月8日,电话那端,张九书激动地说。

  张九书是栾城区冶河镇乏马村人,他的“盔头工作室”就设在自家小院的二楼。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扎进工作室,舞弄起镊子、锤子、雕刻刀、烙铁等一众工具,制作他一辈子都舍不得放下的戏曲盔头。每每摆弄这些物件时,他的一双粗糙的大手都会变得异常灵活。

  最近,他正在为一家戏剧团赶制一顶凤冠,为了缩短时间,他常常废寝忘食。“现在做盔头的手艺人少之又少,来找我的多半都是熟人介绍。这些年,我制作的每一只盔头,都是纯手工制作,圈里人挺认可的。”聊起戏曲盔头制作,张九书打开了话匣子。

  据他介绍,戏曲盔头分为软盔和硬盔,软盔可折叠,质地较软,考验的主要是针线活儿;硬盔需先制作帽坯,在此基础上装饰,而他擅长制作的是硬盔。

  通过视频,记者看到,他的工作台上摆放有草板纸、铁丝、丝绒、蚕丝、金箔等制作盔头所需的各种材料。他说,盔头制作是个细活儿,处处可见功夫。制作盔头需要画样、雕花、盘条、合里、刷胶、沥粉、刷漆、贴金箔、点翠、串珠等20多道工序,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的基础,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益求精。其中,最见功夫的就是沥粉工序。“整个沥粉过程是不能说话的,需要屏气凝神、高度集中。做好了,盔头的模样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如果做不好,给人的感觉就是死板,还影响戏台效果。”一顶盔头的制作,至少需要7天时间,甚至更长,这就需要盔头制作者能静下心、坐得住,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他家的展柜里摆放着许多戏曲盔头,都是他近年的作品,有七星额子、王帽、凤冠、太子盔、御马冠……他介绍说,在中国戏曲表演中,常见的盔头有百余种,只要说出剧情、身份,他就能做出相应的盔头。就拿七星额子来说,七星额子是两端插凤耳,下端挂排穗,两侧插雉鸡翎,主要是成年女性大将戴的。不同人物所戴七星额子上的绒球颜色有别,不同情况下同一人戴的七星额子颜色也会不同。“比如,在《穆桂英挂帅》等剧目中,穆桂英一般用红绒球七星额子。但穆桂英为表示戴孝,戴的则是白绒球七星额子。”

  在多年的制作过程中,他对中国戏曲人物的造型颇有研究,还曾在知名的京剧团担任过专业的盔头师。如今,他不断学习借鉴各地盔头的特点,对自己的盔头设计制作又做了精进。同时教授自己90后的儿子潜心学习盔头制作,希望他的这门老手艺能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2022-11-09 ■凤冠、七星额子、王帽……每只盔头需20多道工序 ■张九书正琢磨着将盔头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05297.html 1 精妙绝活造就指尖上的“梨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