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悦读·风物

铁足大鼎铭文中的一幕燕国“闹剧”

2025年01月12日

  ■铁足大鼎铭文拓片。

  

  □文/图 李立华

  

  铁足大鼎也称“中山王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石家庄市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厝墓,是著名的“中山三器”之一。所谓“中山三器”,包括铁足大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胤嗣刻铭铜圆壶,三件器物造型端庄,华而不艳,古朴深沉,以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铭文对中山国历史进行了反省式记述与回忆,大意是说:此鼎铸于中山王厝十四年,刻铭斥责燕国国君哙,受其相邦子之迷惑把王位让给子之,以致齐伐燕时国破身亡;颂扬相国司马赒谦恭忠信,辅佐少君率师征燕,扩大疆土数百里,占领城池数十座;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又覆灭吴国的教训,不要忘记周边敌国时刻威胁着本国安全。

  燕王哙禅位、子之称王,是战国历史上影响重大的事件,为什么说这是一幕“闹剧”呢?

  战国青铜器长铭之最

  铁足大鼎出土于中山王厝墓西库,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该鼎是首鼎,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铁足铜鼎。此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的周身刻有铭文469字,共计77行。众所周知,西周宣王的毛公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铭文多达497字,为金文篇长之最。东周晚期进入战国时代,铜器铭文多为短篇,字多者十几个字,少者几个字。“中山三器”却打破了这一纪录,铁足大鼎铭文多达469字,仅次于毛公鼎,创下战国时期青铜器长铭之最。铜鼎铭文,笔画瘦硬劲挺,纤细工致;用笔圆转飘逸,字形修长;结体取纵势,疏朗宽松。从布局看,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另外,铭文线条刻画生动,曲直有度,方圆皆备,显示出得心应手的镌刻技巧,使通篇铭文产生出强烈的韵律感。可以说,“中山三器”中尤数铁足大鼎的铭文最为精美。

  君臣易位的“闹剧”

  大鼎铭文中提醒后世子孙引以为戒的“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是一桩著名的战国故事。当时,燕国在众多诸侯国中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国,由于国小力弱,北受蛮夷压迫,南受齐、晋欺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燕王哙即位后,奋发图强推行变革,试图改变现状。大臣子之善于揣摩燕王心思,谙熟官场阿谀奉承之道,深得燕王欢心,被任命为相邦。说起来,子之这人确有些才干谋略,但是野心太大,官居相位还不满足,又开始觊觎王位。善良重义、兴国心切的燕王哙,只看到了子之的才干,对他没有丝毫戒备之心。

  子之与苏秦、苏代兄弟关系很好,又有姻亲。一次,苏代出使齐国后来到燕国,燕王哙问他齐王有没有称霸的可能,苏代说没有。燕王哙问原因何在,苏代答道:“齐王对大臣不够信任。”燕王哙闻听此言更加信任子之,自己甘居幕后,让子之主持朝政。作为答谢,子之送给苏代百金。

  子之主持朝政后不久,大臣鹿毛寿公然站出来对燕王哙说:“您不如把君位让给子之相邦。人们之所以称赞尧为圣君,是因为他想把天下禅让给许由。最终,许由没有接受,尧不仅未失去天下,还享有了礼让天下的美名。您如果把国家让给子之,相信子之一定也不敢接受,这样,燕王就具备了与尧相同的品行。”鹿毛寿这番话中有两个论点:一是从“许由不受”可见“子之必不敢受”;二是人们之所以称赞尧为圣贤,是因为他想禅位许由。大王若禅位子之,就具备了和尧一样的德行。且不说“许由不受”与“子之必不敢受”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将尧的圣名仅仅归结于“禅让”,简直称得上诡辩!可是,这番逻辑不通的说辞,还真就把燕王哙给忽悠了。也许,燕王哙太想让燕国强大起来了,所以心甘情愿让位于贤者。

  鹿毛寿之后,又有人以“禹假意传位伯益”之事,劝说燕王哙珍惜禅让美名,将官吏任用权交给子之。燕王哙还真就把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全部收上来,交由子之重新任命。子之南面称王,燕王哙因为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臣子,国家大事一概由子之裁决。就这样,天真的燕王哙一步步落入子之设下的圈套,被一伙政客合伙耍弄了。

  公元前316年,燕国举行声势浩大的禅让大典,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子之称王”堪称战国历史上一幕影响重大的“闹剧”,燕王哙为了成为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不切实际搞禅让,既祸乱了国家,自家也惨遭不测,事与愿违地导致了一场家国悲剧。

  “克敌大邦”铸重器

  铁足大鼎铭文中提到的另一个著名历史事件是“齐伐燕”。子之掌权,引起太子平和燕国贵族的不满,他们联合将军市被,向齐国发去求援书。齐国君臣在得知邻邦燕国正面临一场内乱时,知道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的时候到了。齐宣王主动向燕太子平示好,表示愿以举国之力帮他攘除奸臣以复国夺位。

  公元前314年是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率领数万军民向子之所在的蓟城(今北京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起猛烈进攻。可是,子之早有准备,布下天罗地网。几个月下来,太子平率领的军民殉难达数万人之多。在太子平最需要齐宣王兑现诺言时,齐宣王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这时候,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孟轲看不下去了,劝告齐宣王说:“现在大王解救燕国臣民于水火的时候到了,他们必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是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趁火打劫的话,万不可取。天下固然畏惧齐国的强大,但大王若背信弃义不行仁政,无疑是给了列国一个攻击齐国的借口啊!请大王立即下令,出兵燕国,尽早制止暴乱,安定邻邦,与燕国臣民商议,拥立新君,是为正道。”可惜的是,孟子这番苦口婆心的话,齐宣王一句也听不进去。等到太子平被杀、燕国持续动乱,子之与反对他的势力两败俱伤后,齐国终于派出匡章带领大军进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燕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齐军将燕王哙、子之等人统统杀害。然后,将燕国的珍宝装了一车又一车,当作战利品,踏着燕国军民的血泪运回国内。

  “中山三器”出土后,通过研读铁足大鼎铭文,由“今吾老赒, 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可以进一步得知:中山国相邦司马赒也率师参加了伐燕,并夺地数百里、城数十座。中山国版图由此得到极大扩张,国力进一步上升。而且,“克敌大邦”得胜归来的中山人,还将掠取的“吉金”铸造成60公斤的铁足铜鼎和近30公斤的夔龙饰铜方壶,并于次年相伴王厝去世,随葬地下。与以上两件“重器”同时随葬的,还有继任中山王命人新铸的一批青铜器,胤嗣刻铭铜圆壶即为其中一件。

  中山伐燕取得的胜利,让中原各国刮目相看,各诸侯国纷纷递来国书,曾经被人鄙夷的中山国,瞬间成为众人瞩目的国度。正如清人王先谦所著《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所言:“(中山国)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此时,战国中山国力达到鼎盛,疆域北自河北安新县经徐水向西到燕长城,南到今河北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到河北衡水,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

  先王训诫入黄土

  版图扩张后的中山国像一颗钉子一样插进赵国版图,把赵国拦腰折断,南北不相连。当时,中山国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陉和鸦之塞,是联系赵国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和以西的晋阳、代地的重要枢纽,严重阻碍了赵国的战略行动。因此,中山国的迅速崛起,让赵国的赵武灵王寝食难安。如果说中山国原来对赵国只是一种隐患,那么伐燕之后的中山国,则是赵国的腹心之患,成为赵国实实在在的威胁。

  中山伐燕后不久王厝薨逝,他对后世“念之哉!子子孙孙,永定保之,毋替厥邦!(子子孙孙永远保持警惕,不要国破家亡)”的谆谆教诲,也随铁足大鼎等国之重器埋入黄土。继任的中山国君完全丧失忧患意识,毫无改革进取之心,宠信奸佞、不恤国政,使得该国政事败坏,国力大幅下滑。趁此良机,赵国从公元前305年开始持续进攻中山,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最终将其击溃。公元前295年,中山国都城灵寿沦陷,国王姬尚被俘虏,随即被流放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部)。至此,强盛一时的中山灭亡。

2025-01-12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91718.html 1 铁足大鼎铭文中的一幕燕国“闹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