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今日主打

越了解文物历史越为家乡感到骄傲

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以文物为载体传扬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

2024年12月05日

  ■任春英和女儿同为河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张若兰在讲解中。(受访者供图)

  ■徐晓鸣在熟悉文物资料。

  □文/图 本报记者 方小北 黄蓥

  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而今年正值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十周年,十年间,志愿者从40余人发展到200余人,他们累计提供志愿服务83233小时,服务观众超120万人次。这批可爱可敬的文博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专业,让博物院变得更有温度。

  为一家博物院奔赴一座城!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河北博物院已成为大众了解燕赵文化的窗口,八方来宾到石家庄的必选打卡地之一。仅今年国庆假期,河北博物院接待观众12.6万人次。引领这巨大流量走进河北博物院的背后,也有志愿者团队的付出。在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晚报邀请到河博志愿者团队的几位成员,听他们讲讲与博物院的故事。

  任春英:

  带女儿和学生一起担任志愿者

  2013年,女儿出生那年的年底,任春英报名参选河北博物院志愿者,一干就是10年。

  任春英是在歇产假时看到河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最初以为就是帮忙引导游客、维护秩序等,培训时她才知道还需要讲解服务。任春英说:“负责讲解的志愿者每个人都发了厚厚的讲解材料,我被分到的是‘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展厅。说实话,当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更好地去传播历史文化。紧张的是担心讲不好,不能帮游客了解好咱们的文物。”

  现为石家庄17中学历史老师的任春英当时还在井陉县一中任教,孩子又小,真的有时间做好志愿者么?谁也没想到,任春英一坚持就是十年,三次获评优秀志愿者。在她的影响下,上小学的女儿也成为河博一名小志愿讲解员,曾担任“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全球琥珀珍品展览”等暑期展览的讲解员。

  任春英说:“这首先得感谢家人的支持,其次做一名志愿者,我不觉得自己是在服务,而是在享受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正是志愿者的身份,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更深地了解中国历史,了解河北、石家庄深厚的历史文化。”

  这些年,任春英还经常把当志愿者的经历,包括为了做好志愿者所学习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去:“比如讲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的推恩令,就能穿插进对河北博物院的文物讲解中,因为满城汉墓的主人刘胜就是分封的一个诸侯王。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授课的效果也非常好。”

  在任春英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学生们也对传统文化有强烈兴趣。任春英说:“我的一个学生加入了海南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今年刚读大学的一个孩子,前段时间已通过了陕西省博物院志愿者选拔的面试。孩子们的朋友圈里,去各地旅游时,到博物馆打卡的特别多,这就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张若兰:

  需要背的讲解词以万字起步

  每周三上午9:15,张若兰都会准点赶到河北博物院南区服务台,打卡签到、换上红马甲,9:30引领观众走进“战国雄风 古中山国”与“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展厅。其后两个半小时,她面带微笑、眼中有光地介绍着一件件文物。“热情专业,落落大方”“对文物和志愿讲解发自内心的热爱”……很多观众对这位河博志愿者讲解员印象深刻。殊不知曾经的她,被大家公认为性格内向,当众说话都会脸红心颤。

  “到博物院当志愿者纯属偶然。”“85后”张若兰出生在保定,儿时跟父母搬到石家庄。2016年夏,已有个幸福小家的她生下大女儿。因为种种原因她决定做全职妈妈。“那时候心里有些迷茫、焦虑,担心跟社会脱节。正好看到河北博物院招募第四批志愿者,我就报了名。”

  张若兰起初报名文编岗,心想就当为回归职场做准备。经过严格培训与考核,2017年她走上了志愿讲解的岗位。如今小儿子已上幼儿园中班,她依然活跃在展厅里,今年4月还荣获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志愿者组二等奖”。

  缘起偶然,笃定于斯。对于张若兰,志愿服务不仅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一段人生的际遇和成长。她至今记得第一次上岗那天,在展厅站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鼓起勇气问游客是否需要讲解时,当时方是她自我改变的开始。“我现在的记忆力几乎快达到高考时的巅峰状态。”张若兰笑说这都归功于在河博当志愿者,平日她需要背诵的讲解词都以万字起步。

  七年间,参与录制文物讲解视频、参加全国文物讲解大赛,和志愿者团队的伙伴们一起走进社区、校园等……一路走来,张若兰不断学习、尝试和体验。就在前两年,她通过了一场很重要的执业资格考试,为重返职场踏出了坚实步伐:“这些年经历各种新挑战,培养了我独当一面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勇于面对并克服困难的信念。”她很感谢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可能很难坚持下来。”

  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也让张若兰收获满满。每当她讲解完鞠躬致意,有人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夸她讲得好,有人会递上一瓶水,还有人特地叫外卖给她送来润嗓的喉宝。每当看到观众们面对文物时专注的眼神和惊叹的神态,她都深切感受到文博志愿者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搭建起文物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让燕赵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播,让更多人走进并了解这片热土。”张若兰说。

  徐晓鸣:

  让游客“由眼到心”去欣赏一件文物

  “我平时工作确实很忙,但因为喜欢,从这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里抽出半天也就不算什么难事儿了。”说这话的徐晓鸣在河博担任了7年的志愿者讲解员。

  徐晓鸣是在朋友的影响下报名成为河博志愿者的,经过严格的培训,于2017年正式上岗,那一年他48岁。

  同年轻人相比,徐晓鸣起初遇到的最大考验就是文物知识的欠缺和记忆力的挑战。当时被分到名窑名瓷展厅的徐晓鸣记得,单单是记住那些文物的器名就颇具挑战性。徐晓鸣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这是咱们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它的名字叫作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以前青花也知道,釉里红也听说过,但是整个名字组合在一起还是觉得很拗口,刚开始就得硬着头皮死记硬背。”

  然而,正是因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认同,徐晓鸣坚持了下来,通过形象、语言、手势等多方面的考核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讲解员。他说:“如何引导游客参观,引领他们更好地完成与时光、与文化的对话,是每个志愿者努力的目标。欣赏这些文物,需要穿越时空去感受,你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需要讲解员引导游客走进这些器物,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一次好的讲解可以让游客‘由眼到心’去欣赏一件文物。”

  偶尔遇到游客的问题超出了自己认知范畴的情况,徐晓鸣会坦诚告知,并记下来向专家请教。这些年来,到博物院参观的人数与日俱增,游客中藏龙卧虎。一次在曲阳石雕的展厅,一位外地游客特地跟徐晓鸣交流石雕上留下的匠人痕迹。徐晓鸣说这些交流也让自己受益匪浅:“这些作品都是匠人手工一点点雕刻出来的,每一个都独一无二,都饱含了匠人的心和温度。”

  如今的徐晓鸣不仅能胜任名窑名瓷馆的讲解,同时还可以完成河北博物院一层展厅和二层展厅的通讲,他说:“河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咱们石家庄。这些年随着考古发掘,古城正定等都有考古新发现。越走近文物,越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你越会为咱们的家乡骄傲,更加深爱这片土地。”

2024-12-05 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以文物为载体传扬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87494.html 1 越了解文物历史越为家乡感到骄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