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砾华
照壁,又称“影壁”“萧墙”或“屏风墙”,是旧时寺庙或高宅大院前的墙壁。建筑前面设置照壁,既可以分别内外,又具有装饰作用,增加威严和肃穆气氛。另外,在重视风水学的古人看来,照壁是一堵不封闭的墙,可以防止正气溢出、邪气外入。故此,照壁堪称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
照壁所用材料以砖、石、琉璃为主。中国十大名寺——石家庄市正定隆兴寺门前,就有一座华美壮观的照壁。这座长达二十余米的琉璃双龙照壁,为一字过街形,由壁顶、壁身、壁座三部分组成。壁心双龙戏珠图案尤其令人叫绝,穿云踏浪的两条龙似有生命、似有灵魂,充满活力与魅力。
隆兴寺“九绝”之一
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正定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名为龙兴寺,清朝又改名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早在1961年,正定隆兴寺就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的寺院,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关于隆兴寺的文物遗存,有所谓“九绝”之说。“九绝”分别是:琉璃双龙照壁、摩尼殿、倒坐观音、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千手千眼观音、龙藏寺碑及康熙乾隆碑。琉璃双龙照壁位列“九绝”之首,可见其珍贵价值。
隆兴寺双龙照壁由绿色琉璃砖瓦砌成,东西长22.9米、高6.3米、厚1.2米。四角用绿色琉璃瓦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墙面为大红色,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琉璃浮雕的双龙戏珠图。一眼望去,极具中国范儿的大红大绿,色彩对比鲜明,给人富丽堂皇之感。
这座琉璃照壁最绝妙之处,就是壁心那两条栩栩如生的蛟龙。这是一组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双龙戏珠图案。浮雕底部图案是海水江崖,使人仿佛置身波涛汹涌浪花四溅的海世界,螃蟹、海螺在海浪中或隐或现。图案上部朵朵祥云中,两条巨龙一上一下相向游动,似乎正在争抢宝珠。双龙吞云吐雾踏波蹈浪,身形十分矫健,令人精神振奋。再仔细看,只觉那倚天的龙角,飘然的龙须,强壮的龙爪,似乎都活了起来,给人英姿勃发、呼之欲出之感。
民间传说,正定城的南滹沱河水深且水流湍急。早年间河上无桥,百姓过往极为不便。后来,人们打铸了两条巨大的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河。年深日久,两条大铁链成了精,竟变成两条绿龙。它们危害百姓,成为当地的祸患。后来,作恶的绿龙被道教神仙张天师擒获。当时,唐朝大将尉迟恭正在监修大佛寺。一时疏忽,竟忘了给大佛寺修山门。为了顺利交差,他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大佛寺门前修起一座照壁,将两条绿龙牢牢地嵌在中间。这样一来,不仅镇锁了绿龙,还弥补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缺陷。
隆兴寺为何无山门
当然,“尉迟敬德照壁锁绿龙”的故事,纯属民间传说,不过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听听而已。但是,这个传说却使人心生疑问:偌大的隆兴寺,为什么没有山门呢?游客至此,走过单拱石桥,直接来到第一重殿——天王殿,由此检票进入。
我国一般佛教寺院都建有“山门”,即佛寺的大门。山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也即佛教里著名的“哼哈二将”。他们手执金刚杵守护,威仪凛然。佛教寺庙最基本的建筑成分是两组建筑:山门和天王殿为一组,合称“前殿”;大雄宝殿为一组,是主体建筑,有此二者方可称其为“寺”。令人费解的是,正定隆兴寺仅以天王殿为大门而没有“山门”。关于这一点,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正定民间却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的传说。
相传,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大将尉迟恭监修大佛寺。主体工程即将完工,只剩下山门尚未建造时,尉迟恭忽然听到唐王要斩秦琼的消息。秦琼与尉迟恭是生死至交,他们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闻听好兄弟遭遇不测,他哪里还顾得上监修寺庙,立刻驰奔京城解救秦琼。由于尉迟恭行前未将山门的建造方案作出说明,施工的工匠们不敢擅自建造山门,便急忙去追赶尉迟恭请示。追到河南开封附近时,才追上尉迟恭。施工工头气喘吁吁地说:“大将军,咱们山门还没修呢,您的建造方案没有具体说明,小的们不敢擅自做主。请大将军示下,山门怎么修?修在哪里呀?”尉迟恭正心急如焚,哪有心思琢磨这些。再说他又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将,见有人追来耽误了他的行程,心里非常不快,就将马鞭向地下一指,随口答道:“修在这里吧!”说完一扬马鞭,驱马疾驰而去。一听这话,工匠们傻了眼,难道中山县(唐初正定一度名中山县)大佛寺的山门修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吗?既然“总监”发话了,也没办法,只好遵命行事。于是,工头调集了几百名工匠,在河南开封附近建了一座山门。据说河南开封有个山门乡,只有山门而没有寺院。而且,山门乡那一带居民的口音与正定口音非常相似,故有民间传说,山门乡人就是当年在此修建山门的正定工匠的后代。
但是,建在河南的山门毕竟太远了。为了顺利交差,尉迟恭又让工匠们加班加点,在大佛寺门前建起一座照壁,将两条为害作乱的绿龙锁于壁心,与此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得以自圆其说。
重建于清乾隆年间
史料记载,现存隆兴寺琉璃双龙照壁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翻开清乾隆十三年编纂的《隆兴寺志》,“殿宇”条目中记载的照壁为:“寺前琉璃照壁一座,东西宽三丈五尺,厚三尺,高三丈。”此条目的“宽”应为“长”之意,若按清代营造尺一尺等于32厘米测算,照壁长度仅为11.2米;若按量地尺一尺等于34厘米测算,则为11.9米,都与现存照壁尺寸相差甚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清康熙、乾隆时期有所谓“康乾盛世”之说,也是正定隆兴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四十八年(1709年)奉敕阖寺大修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再度下旨进行大规模修缮,工部侍郎刘浩总领此工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初六日,刘侍郎遵旨带领总办工程档房行走员外郎岳谦、营造司委署主事双保二人,前往正定府查办大佛寺工程预估之事。然而,不久之后因井陉知县周尚亲勒派累民引发了廪生梁绿野进京告御状大案。此案一时之间轰动朝野,牵扯到一系列官员。工部侍郎刘浩因对乡民告状之事漠视推诿被革职,直隶总督周元理也因在此案中袒护赃官被革职,二人同被敕令修建正定隆兴寺赎罪。这一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元理、刘浩对隆兴寺进行全面实地勘察后,将隆兴寺建筑现状、修缮方案一并上奏。其中涉及琉璃双龙照壁的内容为:“其山门前影壁一座,现今长三丈,形式窄小,应增长四丈,计长七丈,方能遮护山门。”这条记录中,不仅将天王殿误认为山门,照壁尺寸也与《隆兴寺志》所记存有一定误差,如果不是表述不够严谨,应为测量部位不同所致。
有学者经研究得出结论,隆兴寺现存琉璃双龙照壁的具体建造时间应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至九月间。从那时起,这座高大华美的琉璃双龙影壁就在隆兴寺中轴线最南端迎门矗立。240多年过去了,琉璃双龙照壁作为寺院入口的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遥相呼应相互衬托,越发彰显出这座皇家寺院的气派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