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方小北
“我是1989年随八五零厂到石家庄的,从1992年起开始订阅《燕赵晚报》,只有2023年度因故没有订阅,但这一年中每天都觉得缺点儿什么,今年我又早早订上了报纸。”今年77岁的杨平安昨天坐在八五零厂宿舍小广场的长椅上,跟记者娓娓道来他读报的故事,“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只是小学毕业,其间也有多次学习的机会,但是都没有坚持到底。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坚持阅读,是希望自己能保持学习的状态。”
杨平安是四川人,参军后在吉林服役,其间曾经因需要到《长春日报》驻扎。杨平安说:“当时我到过印刷车间,机器一响,一张张沾满了墨香的报纸很快就被印刷出来,感觉很是新奇。后来我还曾写过稿件,投寄给报纸,讲我们部队节约粮食的事儿,但是确实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只被编辑采纳过一篇稿件。”
自此以后,杨平安就开始阅读,写日记,记笔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习惯没能一直坚持下来。“后来我转业之后也曾到过南京,当时的《扬子晚报》我就很喜欢读。等到1989年我随工厂到石家庄之后,就开始关注石家庄的报纸。我看过石家庄晚报,后来等《燕赵晚报》创刊发行的时候,我就开始订阅《燕赵晚报》。从晚报开始发行第一年起我就开始看。晚报开始是4个版,后来8个版,还有过32个版,2000年前后,每天的报纸都是厚厚的一沓。报纸读完后卖旧报纸的钱,够下一年度的订报费了。这么多年我只有2023年一年因故没有订阅。连发票本来我都留的好好的,可惜外孙女结婚的时候,家里整理东西,我最早的发票找不到了。”
杨平安告诉记者,宿舍区很多人都知道他有读报的习惯,他平时也喜欢政策类的报道。尽管现在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遍,但杨平安还是习惯看报纸。“我一般习惯在吃完中午饭后看报,刚吃完饭马上休息也不好,我就会在客厅里坐下来,打开台灯,读一会儿报纸。一些本地政策类的报道,我都会认真读,尤其是跟我们退休人员有关系的。我读完,邻居们有啥想知道的也都过来问我,我也能给大家解释清楚。虽然现在是手机时代,很多信息从手机上就能看到,但是网络上的假消息和片面的东西太多。我也看手机,不过更多时候是在手机上读读小说,当然也不能看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
杨平安还很喜欢副刊的内容:“周四的文化讲堂,我很喜欢阅读,也很希望晚报能多增加一些风土类的资讯内容。”
2023年度没能订阅报纸,杨平安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儿什么。“我女儿去年发觉我不开心了,知道是因为没有报纸读的缘故后就跟我说,喜欢读就继续订吧,说可以帮我报销,其实我也不用她报销,但是家人重视我的生活习惯感觉还是很幸福的。我的眼睛有一点儿黄斑病变,看多了手机也确实对老年人眼睛不好。每天有空的时候读读报,就觉得自己没有和这个社会脱节,很舒服。希望晚报越办越好。”
读者朋友,如果您也有和《燕赵晚报》的故事要讲,或者有什么意见建议,欢迎拨打热线电话96399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