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四川省巴中人,1965年8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歌评论家,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理事、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蒋登科
有些朋友在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之后就喜欢回避自己的出身,生怕别人知道他来自寒门。我则相反,从来不回避自己的出身,从来不回避自己的不足甚至缺陷。有时想想,一个大山里农民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其实也是不容易的,这中间必然有属于自己的奋斗和坚守,为什么要回避呢?人生之路的宽与窄,在我的经历中有着特殊的意味。
我的家乡在四川东北的大山里,进出都得走山路,爬坡上坎成了习惯。离家最近的场镇叫恩阳,有近二十里山路。
直到现在,我每次回到家乡,都要到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老街走走,每次都感觉到不同的新鲜,每次似乎都可以找到儿时的记忆。或许是因为那座小城,是我朴素的梦想生长和出发的地方。
我们那一代农民的孩子,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读书。
读书首先要有书可读。我从小就读过高山、小路,读过山林、田野,读过风雨、泥泞,但恰好在读书的时候,却没有可读的书。
刚上小学那个学期,盼望已久的“新书”根本就没有到来。老师买来粗糙的纸张,装订成册,为我们每个孩子抄写了一本“书”。从那以后,我就珍惜每一本可以阅读的书,而且利用各种机会寻找可以阅读的东西。
我大舅是小学老师,家里订阅了多种儿童报刊,还有收藏的其他图书,当然主要是各种教材。每到假期、周末,我都要到他家去呆上一段时间,从早到晚读,读完了所有的报刊,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大书也要从头翻看。
当时,每个生产队都订了一些报纸,放在队长的家里。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要去队长家里要来一些废旧的报纸,对每份报纸几乎都要从第一版读到最后一版,生怕漏掉了有趣有用的内容。
上高中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偶然见到一本文学常识类的图书,这书定价是7角2分。当时的书店不像现在,读者即使不买书,也可以在书店里安静地读完。当时的读者是不能碰书的,售货员最多从柜台上拿出来给你看看,翻翻目录,只有买回去之后才属于自己,才能阅读。我当时特别渴望得到那本书,于是暗暗下决心要凑钱买下。父母当时每周给我5角蔬菜钱加零花钱,几乎没有什么剩余。但为了那本书,我硬是在几个月之中,尽量只吃家里带来的咸菜,太冷的时候最多买一份没有蔬菜的“玻璃汤”泡饭。在那段时间,我还经常去书店看看,担心别人把书买走了。经过一个学期的节衣缩食,那本书最终属于了我。我至今还可以回想起拿到书时那种兴奋的心情。
相比于当时城里的孩子,相比于现在的孩子,我中小学时代的学习生活确实是很单调的。但是,我从无书可读到自己到处寻找可以阅读的东西,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尤其在写作方面获得了一些积累。
也因为小时候无书可读的原因,我后来特别喜欢书。我的微信是这样介绍自己的:读书、教书、写书、评书、编书、出书、卖书。我后来从事的工作,从西南大学的新诗研究所,到期刊社,到出版社,都和书有关。我还先后两次在重庆市获得了“十佳读书人”称号。
我的一些朋友想到我家里坐坐,我一般都不会同意,因为家里太乱了。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书太多,书房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客厅、卧室到处都堆着书。其实,有些书我真的没有认真读完,有些书我只是翻了翻目录读了前言后记,有些书我也可能不会再读,但我就是舍不得将它们处理掉,因为它们是书,大多数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说不定需要的时候,我还得重新将它们找出来。更关键的是,读书是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估计这一辈子是改变不了了。
上大学的时候,我读的是外语系。在当时,这个专业很吃香,但我并不是很喜欢。原因很简单,来自大山的我,连字母都没有学过几天,基础很差,想要学好,确实很难。因此,在我遇到吕进先生之后,我就下定了决心,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转专业报考研究生,学习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学。
后来有朋友说,我放弃了外语专业,有些可惜。我倒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并没有放弃,只是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专业。人生之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说工作和自己的兴趣达成了一致,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为了梦想和幸福,不断地放弃一些事情是必然的。
大学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坚守在自己喜欢的教学岗位和诗歌领域。我深知,作为农民的后代,我没有家学渊源、底子薄、也没有什么的过人天赋。我的理论思维能力不强,很多时候都对各种天花乱坠的理论感觉头疼,也不知道那些学者是怎样把各种理论堆积起来,然后加到了看似并不深奥的作品上的。而我,只能从一首一首的诗、一本一本的诗集和刊物读起,慢慢读,反复读,读出了一点感觉,就写一些短文章,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我尽量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作品的生成过程,尽量在脑子里把长期以来阅读过的东西进行比较,由此来看看哪个高哪个低,哪个好一些哪个差一些。
我在这个圈子里呆久了,就认识了很多前辈和朋友,也带了一些不错的学生。在一些场合,我听到过朋友对我的好评。很多时候,我都只当这些是客套话,一笑置之。我多次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甚至在诗歌这个圈子里,我只是一个小人物,只能做一些小事情,不过,我一直坚持着做小事情。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我想,在余下的岁月里,我还会坚持下去。
在我看来,放弃和坚持应该是人生的常态。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语叫“艺多不养家”,说的是,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最终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人的一生中,面对的诱惑太多,如果每次面对诱惑都淡定不了,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短短的一生中,能够坚持做好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人生就应该算是完美的了。
这些年回到家乡,我对小时候见过的很多东西都有了不同的感觉。小时候见过的那些高山,在见过了更多的高山之后,我突然觉得它们像是一些小山包;小时候见过的大河,在见过了长江、黄河甚至大海之后,我突然觉得它们像是一些小溪。人生之路的宽敞在很多时候是从狭窄处拓展出来的。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视野的不断拓展,人生的格局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格局,无关金钱,无关地位,而是和生命的通透感密切相关。看透了这些,人生之路自然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