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讲堂

古诗词“感知写作”

2024年10月17日

  张婕,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地铁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被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4在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首届石家庄优秀节目主持人评选中获得石家庄十佳优秀主持人称号。作品《她从1000多人中突围,选到了满意的房子》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一场赶不完的大集》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交通委员会新闻专题一等奖。

  □张婕

  

  说到写作,很多人拿起笔来,四顾茫然,不知所踪。究其原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外界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二是即使有了感悟,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叶嘉莹先生在讲解唐诗宋词时曾引用王国维话说,一位好诗人要对周围事物“能感之”,同时还要“能写之”。所以,大量的阅读古诗词经典,对写作是非常有助益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今天就着重谈谈如何通过古诗词培养“能感之”的能力。

  我们不妨先从一首词谈起,看看伟大的文学家们是如何细腻地感知事物并进行创作的。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生活在现今,肯定也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导演”。他非常擅于运用各种“镜头”,调度各种“场景”,以期形成一种“节奏”,达到一种“美感”,最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面我们就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做一详细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开始作者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描述了杏树枝头花已经凋谢,而刚刚长出的杏儿还小。此处作者进行了两层对比,一是残花的红,一是杏儿的青;另外,残花代表着逝去、衰老,杏儿代表着生机、活力。之后,作者将镜头一摇一拉,给出了一个中远景,先是一个仰拍,一群小燕子在天空中飞翔,再移动镜头一个俯拍,一条碧绿的弯弯的小河绕着农家的小院缓缓地流淌过去。这里又形成了两个对比,一是小燕子与水、人家形成“上”与“下”的空间对比,一是小燕子的“黑”与水的“绿”的颜色对比。而“花褪残红青杏小”与“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又形成了一“静”一“动”的对比,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了。之后,作者将镜头移动,给柳枝来一个特写,上面的柳绵被春风吹得越来越少了,这一句看似静态地描写枝上的柳绵,实为写“风”,通过柳绵的不断减少,把无法看到的“风”具象地表现出来,可谓美妙至极。后面,突然将镜头一拉,来了一个大远景、大全景,画面里到处都充满了绿油油的小草,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词的上半阙虽有绿意盎然之象,但通过里面“褪”“残”“小”“少”等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隐藏在心底的幽愁。“词的下半阙镜头移动,场景转换,一个俯瞰的镜头,一户人家院里一位如花似玉的千金小姐正在荡着秋千,与同伴相互开着玩笑,不时地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是那样的惬意与悠闲,无拘无束。而院墙外的一条羊肠小道上,恰有一位书生偶然在此路过,他突然被院墙里女子们朗朗的笑声打动了,驻足聆听,心动不已。可是,镜头一转,女子们被家人唤回屋中,她们还在不停地说笑着,笑声越来越远,书生伸直了耳朵屏住呼吸使劲地听着院里女子们的动静,但最后声音完全消失了,一切都沉寂下来。此时的书生非常的懊恼,恐以后再也与女子无缘。整首词看下来,还有两个互文之处,一是”芳草“与”佳人“,一是”绕“与”恼“,妙不可言。

  通过上面对《蝶恋花·春景》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感悟力。无论是杏花、杏儿,还是燕子、柳绵等等,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但苏轼却从中看到了盛衰,看到了无常。

  那么,如何培养“能感之”的能力呢?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多读关于古诗词赏析的优秀作品。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叶嘉莹的《迦陵诗词稿》、缪钺的《诗词散论》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通过这个说法,可以感悟到古诗词带来的不仅是“文学之优美”,还会让人产生“文学之哲思”。久而久之,融会贯通,有利于提升文学欣赏水平。第二多看关于美学的书籍。在这里特别推荐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作品深入浅出,里面谈到了艺术中的“移情”,朱光潜先生说:“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对事物产生同情与共鸣。”这段话侧面解释了“能感之”心理过程。第三平时还要多练习写作。必须有“直须看尽洛城花”之精神,最终才能“会当凌绝顶”。这里要特别指出一点是,写作时的思考与我们平时的思考是完全不同的,会更有深度与逻辑性。

  总之,希望大家通过此文能喜欢上中华古诗词,掌握更多写作技巧,并借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善莫大焉。

2024-10-17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81987.html 1 古诗词“感知写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