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举
这几天,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北京市教委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新改革,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把“课间10分钟”整体优化为“课间15分钟”。通过扩容课间“能量站”,确保师生得到较充裕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9月1日 央视新闻)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十分突出,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如有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也有学生表示很无奈,“课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甚至有的学校规定课间不能下楼,不能跑跑跳跳,不能大声说话,并指派老师专门巡查,对违规者扣除班级分数。
这种侵占或者变相侵占课间10分钟,“圈养”学生的现象,显然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众所周知,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活蹦乱跳的年龄。课间是学生放松身心、扩大社交、适当休息、上厕所的宝贵时间。课间活动不让出教室,导致学生既缺乏体育运动,又不能自由活动,不能随便交流,身体素质令人堪忧。并可能造成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不排除会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
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圈养”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而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每名具有正常逻辑思维和生活常识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时能够专心致志,在课余时间能够欢乐开心,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内向孤僻,行动呆滞,思维固化,成为被圈养的“动物”。
但有很多学校基于安全考虑,生怕学生在学校有个磕磕碰碰,家长闹上门来,相关部门一通调查,搞得学校和老师人心惶惶,无瑕工作。甚至有可能面临赔偿责任和政纪问责。毕竟,学校和老师的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故为了安全起见,搞“一刀切”把学生“圈养”起来,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做法可谓担当有为,不仅释放原本的课间时间,还延长5分钟,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放松自我,积蓄能量,对其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然而,正如前所述,要想让这一“书面文件”扎实落地,让学生享受到真正的红利,必须有针对性地用一系列合理的制度来推进和保障。具体而言,应要求学校进行监控设备全覆盖,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利用监控“巡查”学校是否存在依然侵占课间时间现象并督促整改。另一方面,当发生学生课间伤害事件后,可及时调取监控设备查清过错,划定责任,对无理取闹和以闹施压坚决说不,保护学校免遭过分索赔和讹诈。并有必要统一购置保险,让学生在发生伤害事件后能及时得到赔偿,减轻各方经济压力,缓解学校和老师赔钱担责的恐慌情绪。
每个明事理的家长都应认识到,“圈养”不是真正的教育,保障好学生的休息、放松时间是尊重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好好学习成长。故家长应摒弃“既要、又要、还要”思维,不要过分苛责学校,既想让学生充分享受课间的自由活动,又将所有责任推给学校。监管部门则既要尽到监管责任,督促学校落实好课间延时责任,更要坚定地维护教师权益,让其无后顾之忧地丰富课间活动,充分保障学生尽情享受课间自由时间,有一个愉快的童年记忆和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