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花溪·城市笔记

难忘勤俭节约的日子

2024年07月27日

  □兵哥

  

  因修缮老宅,这段时间常回老家。说起来,从十几岁离开这个位于冀中平原的村庄,随爷爷奶奶搬到城里和父母一起居住,已经快50年了。期间偶尔回去,只是匆匆一瞥,未曾久留,所以对家乡深层次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久远的记忆之中。虽然也从诸多零星信息中知道一些家乡不断发生的变化,但终没有形成鲜明的全面的概念。这些时日近距离接触,让我感慨颇多,星星点点之中,感觉到了农村的深刻变化。

  一次和堂侄闲聊,说到如今的大街小巷路面都硬化了,每天都有环卫人员打扫,路边空地上的垃圾桶随时有垃圾车清运,和城里社区没什么两样,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不禁脱口问道:“从前的垃圾都扔到哪儿了?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堂侄不假思索地回道:“那时哪有垃圾?啥能舍得扔呢?”细想想,可不是嘛,那时候日子都很艰辛,啥肯舍得扔呢?

  那时,人们吃饱肚子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饭菜吃不完扔掉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择下的烂菜叶、削掉的瓜皮,剁烂了,放在刷锅的泔水里,再抓上几把谷糠或草沫,就是鸡鸭的口粮了。当然是清汤寡水,搁现在鸡们根本不会吃,可那时候人们的碗里都没啥油水,它们还有得挑吗?

  如今的垃圾桶里内容越来越丰富,坏掉的玩具、穿烂的衣服、快递包装、破盆烂碗,树枝花茎,一拾掇一堆。记得那时候,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用水壕底下的胶泥刻成手枪、印成模子,用化肥袋子的牛皮纸叠成三角,用作业本上的薄纸折成飞机,也玩得不亦乐乎,玩坏了,随手扔掉,不久又会化作泥土,回归自然。衣服呢,是大的改小的,破洞补补丁,实在没法穿了,裁成布条、布块,用糨糊一层层粘起来,做鞋底。人们实在不舍得把自家的任何东西扔掉,觉得什么都有用,就算几根枯树枝,烧火做饭也是好燃料啊,不论大人小孩,空闲时“拾柴火”是必须要干的事,我小时候也干过,尽管成果寥寥,但那更像是一种日常、一种生活态度。那时候,街上经常会有挑着担子的锔盆、锔碗、锔大缸的手艺人,在一个热闹的地方摆开摊子,吆喝几声,就会有街坊四邻纷纷拿着开裂的盆、摔坏的碗出来,师傅支起金刚钻,钻眼、打钉、抹灰膏,修好的碗、盆滴水不漏。

  不管城乡,清理建筑垃圾似乎成了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人们为此动了很多脑筋,也想出了很多好办法,譬如堆成山形,盖上土,种上花草树木,建起亭台楼阁,成为旅游景点。还有的垃圾处理厂把废旧水泥制件粉碎成颗粒状,代替石子用于混凝土建筑物,既环保,又做到了废物利用。我在老家的那些年,很多房子还是土坯的,翻盖房子拆出的砖头,是会重复利用的,即使是碎掉的小砖块,也要留着打地基时填槽用。至于一些废铜烂铁,肯定是要留着换些油盐酱醋或者针头线脑的。

  记得到城里生活以后,一次打坏了一块儿窗玻璃,换好后,收拾窗台上的碎玻璃时,爷爷说:“这个别扔,能卖钱。”碎玻璃最后还是扔了,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以后这么多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很多,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已和过去不同了,但俭朴节约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不然想起爷爷那句话,我会心里难过。

  

  (作者:石家庄市居民)

2024-07-27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73538.html 1 难忘勤俭节约的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