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悦读·风物

沧桑百年淮军史 南北兼容建筑风

2024年06月09日

  ■保定淮军公所垂花月亮门。

  ■保定淮军公所正门题字。

  保定老城西南隅,有一座规模宏大、南北风格兼容的建筑。1888年至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纪念阵亡的淮军将士在此修建昭忠祠,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简称“淮军公所”)。 1901年李鸿章病逝后,清廷将部分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故其大门上方嵌有“敕建李文忠公祠”七个大字。

  非常难得的是,历经百年沧桑的保定淮军公所大部分建筑完整保存下来。1991年,保定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 砾华

  淮军与淮军昭忠祠堂

  1862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进攻上海。当时,腐朽的八旗兵、绿营兵不堪一击,上海告急。两江总督曾国藩派幕僚李鸿章率领刚刚招募的几千名团练驰援上海,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击败了太平军。此后,一路锐不可当,不仅解了上海之围,还收复了被太平军占领的苏南等地区。李鸿章组建的这支部队在上海一战成名,因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日后拥有了一个显赫的名称:淮军,李鸿章也因此被推到历史前沿。

  此后,淮军边打边建。在李鸿章的改革下,淮军迅速扩张,并装备洋枪洋炮、雇请外国教练训练,成为大清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淮军是从冷兵器转化到使用枪炮等热武器,进而转化为新军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平掉太平天国后,又先后转战皖、鄂、豫、鲁、苏数地平息捻军。1868年后,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晚清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军。淮军最鼎盛时期,兵力达到二百个营,十万余人。李鸿章也正是凭此势力,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完全将晚清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集一身,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以私人名义招募乡勇起家的淮军,壮大到国家承认的正规国防军,进而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淮系集团,又演化出北洋军阀,干预左右中国命运达半个多世纪,堪称绝无仅有。

  由于连年征战,淮军死亡剧增,李鸿章奏请朝廷修建“昭忠祠堂”来供奉淮军将士亡灵。

  这样的祠堂,在全国各地共有七处:同治三年(186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江苏无锡惠泉山麓修建的惠山淮军昭忠祠,也称淮湘昭忠祠;同治十一年(1872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湖北江夏县(今武昌)修建的武昌淮军昭忠祠;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张树声,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李经羲联合上奏清廷,在江苏苏州修建的苏州淮军昭忠祠;光绪十一年(1885年),淮军宿将、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台北修建的淮楚昭忠祠;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1891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经专折奏准在河北保定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光绪十八年(1892年),李鸿章根据统领武毅军直隶提督叶志超等的联名请求向清廷上奏,在安徽巢湖修建巢湖淮军昭忠祠;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2—1895年)经淮军将领倡议,在天津金刚桥北岸修建的天津淮军昭忠祠。随着时光流逝,全国范围内记叙近代淮军历史的古建筑,多数已经荡然无存。保定淮军公所,不仅是七座淮军昭忠祠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如今,这座清代徽派祠堂建筑的文物价值与欣赏、研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兼具南北风韵的艺术载体

  保定淮军公所修建于19世纪80年代,此时的李鸿章已掌握直隶和北洋重权多年,兴办的军工、铁路、邮电也初见端倪,并且创建了北洋海军,在清廷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在山东威海奏准成立海军公所后,又奏请奉诏在保定城内修建淮军昭忠祠及淮军办公驻地。他看中了保定旧城区西南隅的一片菜地,此地原为清苑县的城隍庙、土地祠,咸丰初年废弃后,清苑县平陵村民胡汉秋向官府出资购买下来,辟为菜地。李鸿章认为,把祠堂修建在废弃的庙宇之上有利于阵亡将士的亡灵升天,是超度亡魂的理想之地,于是强行从胡汉秋手中购买了这块地。选址确定后,李鸿章带头捐款1.5万两白银,并号召各地淮系将领捐款。随后,周盛波、周馥、丁汝昌、叶志超等63名淮军高级将领捐款5.5万多两白银。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为了突出淮军昭忠祠应有地方风格,李鸿章派其淮系亲信从江南找来能工巧匠,仿照他家乡徽式祠堂的样式动工修建。据说,当年保定建筑行业对以南方工匠为主这一做法深感不满。于是,施工过程中南北工匠各显神通,最终把这个会所打造成一片南北风格兼容的建筑群。在此,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极具观瞻性。

  1888—1891年,历时3年多的保定淮军公所建造工程终于告竣。整座建筑规模宏大,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体呈不规则的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分七个区域:一、公所前院,是办公和迎送客人的地方;二、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生活住宅区,共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神厨库,也就是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阵亡将士纪念区,有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姓名、生平等;六、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西南部;七、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西北区。

  无论南北方建筑风格,保定淮军公所在设计、建造上都突出一个“精”字。每幢建筑,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件件堪称艺术精品。从现存建筑中可见,其迎宾院、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高大宽敞的徽式建筑,两边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一般高为8米左右,最高处可达14米。房檐、墀头上雕有石榴花、牡丹花以及福寿、万字不到头等图案,看上去高雅华贵,极为典雅。北部几个院落,则是北方四合院形制,廊心墙采用保定地区典型的民居做法——青灰印花软廊心,窗棂花样别出心裁、精工细作,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皆是北方特色,大木梁架上几乎没有什么雕花纹饰。相对于南方徽式建筑的繁复,显得色调古朴,气韵庄重。

  一座生动的历史课堂

  保定淮军公所的规制很高,由李鸿章的亲信卫汝贵、贾制坛直接领导,重大事宜要报李鸿章批准,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在石墙上刻规章条例。按此规章条例第二条“自同治四年以后,淮军剿捻阵亡伤故将士;同治九年以后,分调淮军来直防海,间有在北洋积劳病故人祠衬(查)祀者”。入祭保定昭忠祠的准系将士,仅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者就达60多人。其中,有在抗法保台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铭传;有不屈于日寇而临危服毒就义的丁汝昌;有在甲午海战中拼死一搏的邓世昌、刘步蟾;有为抵御八国联军入侵,血战天津八里台英勇殉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等等。

  通过修建祠堂的方式,李鸿章既强化了淮系集团内部及后代的乡土意识、宗族观念及地域情结,在增强淮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淮系集团的影响力。但是,保定淮军公所仅仅运行了 10 年。 1901 年李鸿章病逝后,清廷将部分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淮军公所废弃。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学移入该祠,学生达400余人,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解散。日军侵占保定后,此处为日军兵营。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冀中军区司令部驻此。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河北军区司令部。后来,河北军区司令部随省会迁到石家庄,这里变为机关家属宿舍。正是由于一直有人居住,保定淮军公所的大部分建筑才得以保存下来。自2017年开始,保定市开启淮军公所修缮工程,着力将其打造成当地一张文化名片。修缮工程分三期进行,于2021年5月竣工,现已作为淮军公所博物馆对外开放。

  如果说,直隶总督署是半部清史的写照,那么淮军公所则是晚清衰败、列强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凌以及李鸿章统领淮军兴亡盛衰的见证。因此,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保定淮军公所,是一座生动的历史课堂,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2024-06-09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68306.html 1 沧桑百年淮军史 南北兼容建筑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