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悦读·视角

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思考

2024年05月26日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李明 朱继磊 胥旭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的时代,高校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既是历史使命,同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是推进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国学是具有中国精神的学问,她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须研究国学,同时明确中国精神和学问的内涵。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精神品格,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对精神生活的崇尚、对品格养成的重视,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是中国精神的历史底蕴;凝聚中国力量、激发创新创造和推进复兴伟业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不得脱离这个前提。

  学问产生于人类的欲望。人类欲望有食欲,色欲,真欲,善欲和美欲五种。食欲和色欲,是人类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下去的基础。著名国学学者李里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正是人类的好奇心构成了人类的真欲,真欲使人类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演化、物质的组成和生命的起源,人类在真欲的驱使下创造了科学。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表扬、称赞,喜欢听赞美就是人类善欲的反映,在善欲的驱使下,人类创造出了哲学和宗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都是向往美的,在美欲的驱使下,人类创造出了文学艺术。

  欲望、理智和情感的不同组合成就了相应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学者,他们在科学、哲学和艺术领域各有成就,也各具不同特点,因之塑造了世界两大文明:西洋文明和中华文明。西方哲学重理性思维,东方哲学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注重追求天地境界而长寿、快乐、平和、安详从容。艺术方面西方重写实,中国讲究传神。高校课程应该在大学生欲望、理智和情感方面注意引导、培养、塑造。

  二、建立健全的课程体系,推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能力提升

  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未来意义非凡。因此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初步做如下构想: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如诗词、散文、小说等,二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兴衰演变,三是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四是传统哲学:如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五是传统礼仪:各种礼仪规范、习俗,六是传统节日与民俗的讲解由来和习俗,七是传统手工艺如剪纸、陶艺、刺绣等,八是古典文献学的整理、研究与解读,九是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十是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

  高校同时开设一些易学相关课程:一是讲解易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原理和发展历史; 二是探讨易学在哲学思想中的体现和影响;三是研究易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四是分析易学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三.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深远

  传统文化典籍是人类生命使用说明书,传统文化课程即是这个说明书的钥匙,她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人们的灵魂和信仰,变化万端的人生非常简单。一般来说人类的使用周期,平均大约80年,使用得当可达100年,不能使用100年的原因在于常规操作错误,缺少正确的使用方法,或者说是没有阅读正确的说明书、没有能够认知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何在。

  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有效地解释生命运作原理,解读生命“构造”及其常规使用,认识身体、灵魂及生命的长短优劣。如果用电视机来做个比喻的话,对生命电视机的正确使用与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生命偶然,原因复杂;不是所有的错误都不能避免,大部分错误可以纠正或避免,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说明书、或者看过好的说明书,或者看过之后是否仍然错误操作。

  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首要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认知边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文化认知和归属感,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课程开设的推广与应用还能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通过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总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要义和重点内容,坚持学以致用,将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必修课之中,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024-05-26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66537.html 1 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