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悦读·文史

古人过年趣话

2024年02月18日

  □荣玉奇

  

  古代的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辰、元朔、岁旦、岁首等,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各朝代历法不同,岁首之日也就不尽相同,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到了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又恢复到正月初一,一直延续至今。古代过年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大扫除、祭祖、守岁、拜年、贴春联、剪窗花等。

  这些习俗,在一些古诗中,都有描写。

  《汉乐府》是古代的一部诗集,其中有不少关于过年的诗句,描绘了过年的吉庆和家庭团聚的欢乐气氛。比如,《过年乐》中有这样的句子:“阖家团圆,乐陶陶,过年最是好时光。”《正月初三日景南园》中写道:“日日东南,风物尤奇;正月初三,日景最美。”《大明门》写出了正月初五的热闹:“正月初五,春令气色,门前闹市,马上有骑。”《元夕》诗中,描写了元宵节的情景:“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有渔舟唱晚,和声东流。”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描写过年的诗词就更多了。白居易有一首诗《三年除夜》,是这样写的:“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弟来称觞。”诗中展现了家庭成员在新年之夜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体现了家庭团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描述了过新年时的情景:“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这首诗通过对比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境遇的变化,反映了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和对丰收的祈盼。除夕之夜,诗人高适远离故乡,在驿馆中辗转反侧,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北宋时期描写春节最著名的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中可以看出,过年不仅要喝屠苏酒,还要写春联,不过那个时候的春联称为“桃符”。南宋的戴复古有一首“除夜”诗,描写的过年情景比较热闹:“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从诗中可以看出,过年不仅要大扫除,还要烧香祭祖,吃年夜饭,围着火盆守岁。诗人陆游看到除夕之夜下雪了,非常高兴,欣然命笔:“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诗中流露出诗人四更天还没有睡,边饮屠苏酒边写桃符的快乐心情。

  明代的文征明有一首诗《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诗中写友人拜年,只是递上名片不求见面,因此自己屋中已堆满了拜年帖,他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年帖。这种简约的拜年方式,虽然不够热闹,也许在当时文人中比较流行,并非是空虚的礼节。文征明还有一首“除夕”诗,描写除夕之夜仍然不肯歇息,忙于作诗词的情形:“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清代的孔尚任有一首诗《甲午元旦》,则是通过对新年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未来一年的希望和祝福:“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这首诗里有围炉守岁,有换新桃符,有梅花开放,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和对新年的积极态度。清代另一位文人李慈铭有一首词,写得也不错:“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词句表达了作者过年悠闲自得、非官非隐、围着翠柏红梅小坐的愉快心情。

2024-02-18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55826.html 1 古人过年趣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