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花溪·往事追怀

那年冬至收获多

2023年12月23日

  □魏立平

  

  纵然冬至的白昼时间短,总有美好的遇见和最深刻的感悟;纵然冬至的夜晚最长,总有成长的温暖和难忘的回忆。

  记得我10岁那年冬至节,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那个年代,冬至节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温暖。因为这一天,妈妈会准备期盼已久的萝卜馅肉饺子。对于大半年没有沾荤腥的我们,这已经是奢侈品了。

  妈妈早早地开始准备,调馅、和面、擀皮、包饺子。在大面板上,饺子排成一行又一行,就像学生做早操时那样整齐。我不时地去数一数,唯恐有“人”掉队找不到。妈妈早早地调好了油泼辣子的蘸料,又让我给爷爷奶奶送去一大盘子,早早地烧开煮饺子的水。

  那天爸爸带着学生参加学校农场的义务劳动,傍晚时分,爸爸回来了,还带着他的三个学生。看到这情景,我急忙跑回家向妈妈告状:“爸爸又领学生了,吃饺子来了,你要管管。”妈妈笑着说:“你爸爸向来如此,经常领学生到家里,宁可自己不吃,也要让学生吃饱。”妈妈提前给我打预防针:“今晚饺子多着呢,放心吧,有你吃的哦。”我转身狠狠地踢了一脚身边的小黑狗,小黑狗疼得嗷嗷叫。

  爸爸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笑了。饺子终于煮熟上桌了,爸爸告诉他的学生:“放心吃,饺子多着呢。”其中一个学生吃了几个就放下筷子,爸爸对他道:“干了一天的活,怎么才吃几个呢。”说着端起一碟饺子,倒进学生的碗里。也许是寒冷,也许干活累,也许是都饿了吧,三个学生不再羞涩,不再推辞,大快朵颐,将面板上的饺子吃掉了一大半。

  好不容易该轮到我和弟弟吃了,爸爸却说:“今天是冬至节,小团圆的日子,又是星期六,你们三个回家吧。”他让妈妈找出三件哥哥穿的毛衣或棉衣,让三个学生裹在身上,要求哥哥将他们送到山上,并交给他们的家长。妈妈叫来邻居的张大哥和哥哥同去,将本应该我吃的那份饺子,让他俩抓紧时间吃,提醒哥哥看清脚下,注意安全。

  这时面板上的饺子已所剩无几,弟弟5个,我3个,还没有蘸料。就在我发脾气怪爸爸带学生来、妈妈不多包点儿的时候,爸爸拉着我和弟弟的手,讲起了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冬至节制作“驱寒娇耳汤”,医治穷人冻伤耳朵的感人故事。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有了冬天吃娇耳的习俗,娇耳渐渐演变成如今的水饺。爸爸时常给我们讲解“绝渡逢舟”“暗室遇灯”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学会给别人分一碗面、一碗水。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爸爸。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在幼年时期懂得了“给他人分一杯羹,就是给自己留一条活路”以及“雪中送炭”的道理。这些教诲影响了我日后的生活和处事态度,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匪浅。

  那个冬至节,我虽然没吃上几个饺子,但收获了更宝贵的东西。它让我明白,人生不仅需要物质的滋养,更需要精神的富足。这种精神的富足,来自我们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来自我们对他人的理解与支持,更来自我们对他人的包容与宽恕。

2023-12-23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50170.html 1 那年冬至收获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