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李立华
晏阳初(1890—1990年,四川省巴中市人),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20世纪20年代,他曾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扎根十年,深入探索通过“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医治“愚、穷、弱、私”社会痼疾,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一个标杆。蜚声海内外的晏阳初,被尊称为“平民教育之父”。
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的晏阳初旧居,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承载过晏阳初先生激情与梦想的院落,看似普通却并不平凡。
海外归来 投身乡村建设
20世纪初,君主专制的清王朝被推翻,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成为一纸空谈。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和西方资本掠夺,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灾难。一大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富强和自由奔走呼号。平民教育运动,就是“五四”时期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发起者认为,中国的腐败落后是教育落后造成的,要拯救中国,首先必须改良和革新教育,使全体人民都受到民主与科学的熏陶。通过提高平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消灭不合理社会现象。
1926年11月,由晏阳初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在直隶定县(今定州市)翟城村设立办事处,以乡村为单位开展平民教育实验(以下简称“定县实验”),拉开了20世纪上半叶最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序幕。
说来话长,我对晏阳初先生的关注始于一个展览。2000年12月,《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西德尼·D·甘博中国摄影展)》在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前身)展出,其中一组镜头便是晏阳初先生在定县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08年-1932年,甘博四度旅居中国,走遍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先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彩色幻灯片及39盘16毫米电影胶片。作为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他还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出版了《北京的社会调查》等几部学术专著和十几篇研究论文。晏阳初先生的“定县实验”之所以有大量珍贵影像资料传世,正是由于这个难得的机缘。
如今,定州晏阳初旧居正屋墙上,一组老照片一字排开。出自甘博之手的珍贵镜头,无声讲述着晏阳初先生的史迹。黑白照片上的晏阳初先生,或正在专注地为成年农民“扫盲班”讲课,或骑着毛驴走在乡间泥泞的土路,或挈妇将雏怡然站在土屋木窗之下……不看介绍,也许很难相信,这位一身粗布长衫的中年男子,竟是一位从世界名校学成回国的“海归”。
扎根定县 开展平民教育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巴中,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晏阳初一回国,便在华中、华北、华东三地推行平民教育大运动,取得全国性影响。
来到定州,晏阳初身住农家,衣着粗布,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农民扫盲。他还亲自担当村保健员,为农民治疗沙眼和皮肤病、接种牛痘、打猩红热预防针。晏阳初本不抽烟,在田间地头和农民闲谈之时,他会拿过农民呛人的旱烟袋猛吸几口,还夸赞“味道不错”。在他的感召下,数百位知识精英同赴定县。“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当时的新闻媒体,把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称为“博士下乡”运动。为了让这些既富有创造力又特立独行的一流人物“逐渐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晏阳初告诫同仁“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要求所有人“吃住在农村,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学定县话、吃定县饭、住定县屋、走村串户、下地劳动……”“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际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于是,这些留过洋的城里人,踏踏实实在乡村住了下来。
结合研究和考察,晏阳初总结出中国百姓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经过长期探索与实验,他与同仁们成功地创立了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为手段,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教育三式连环进行与整体推动为特征,以提高平民首先是农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造就一代代“新民”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铲除愚、贫、弱、私四大劣根,以救亡图存。
晏阳初在定县扎根十年,他与“平教总会”成员们在此组织扫盲、改良农作物与畜牧品种、兴建剧场与广播电台、兴办产销合作社和实验银行、创办《农民报》、建立保健院,推行包括接种牛痘在内的公共保健措施,还在定县推行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通过农民合作社、农村自治、农民自卫等工作的开展,培养农民的“公共心”和“团结力”。一时间,“定县实验”成为全国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一个标杆,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周作人教授说:“定县实验是一大难事,也是一大奇事,我深表敬佩!”1932年12月17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文说:“我在定县发现了富有戏剧性、并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晏阳初令我非常惊奇……”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两个月后,日军占据定县。晏阳初的“定县实验”被迫结束,“平教总会”撤至四川、湖南等地。
1943年,由美国、加拿大、南美各国及墨西哥的几百所大学与高等学术机构发起的“全美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荣获“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殊荣。那天晚上,纽约卡立兹教堂灯火辉煌贵宾云集,晏阳初作为唯一的东方人、最年轻的获奖者,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等人一起站在领奖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平民教育家的风采。
故园流芳 英名长存定州
1929年,为了全心全意投入“定县实验”,晏阳初毅然决然地将一家7口人全部迁入定县居住,一直到1937年。这座北方建筑风格的民居,由东、西、南院及西跨院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由于战乱等原因,东院建筑早就不复存在,西跨院也已改作他用。现在的旧居,仅存西院生活区的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五间。
1985年,旅居海外的晏阳初先生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他当然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扎根过的定县。据说,95岁高龄的他,看到旧居保存得如此完好,非常激动。
在定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深以他为荣,每当“晏阳初”出现在笔端或是口头时,总是令人无限敬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多次对晏阳初旧居进行修复。如今,这座院子屋舍俨然,草木繁茂。几间看似普通的房子,因为渗透着晏阳初先生的拳拳报国之心,见证过他为民族崛起、国家兴盛所进行的不懈努力,让人肃然起敬。“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已将一世英名长存于这个千年古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