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孙青
“来,尝尝!”
10月17日,无极县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黄瓜大棚里,一排排瓜秧郁郁葱葱,一根根黄瓜顶花带刺,合作社理事长王毓鹏摘下两根塞给记者。
咬一口,脆生生的,还带着微微的甜口。“是小时候的味道!”记者很惊喜。
正值收获季,广源合作社90个大棚一天能摘3万多斤黄瓜,当天就送到北京、石家庄的多个商超。
口感好、产量高,种子是关键。
“自打去年种上‘津优359’,一季算下来,一个棚比过去多产四五千斤、多卖一万多块钱。春节前,我们的‘京彩8号’草莓西红柿也要上市啦。”王毓鹏说。
“津优359”和“京彩8号”,都是王毓鹏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淘来的“宝贝”。它们分别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成果。
京津科研院所研发的新品种,为啥种在了赵县实验基地?
这得从一次创新合作说起。
“过去,我们农科院以小麦、棉花研究见长,蔬菜水果育种能拿出手的就大葱。眼瞅着市场上对果蔬新品种需求旺盛,但作为地方科研院所,缺人才、缺技术,想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国英坦言。
多次走访调研后,他将目光瞄准了北京。
2017年,田国英几次带队到研发实力雄厚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寻求合作,“石家庄离北京这么近,交通方便,河北正大力发展果蔬产业,但急需优良品种,能不能把你们研发的新品种在赵县建个示范种植基地?”
“现在都入秋了,明年3月就得栽培,建棚、育苗都需要时间,你们能行吗?”时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的杨国航心里没底。
“放心,一定办得到!”田国英回到石家庄,马上筹措资金,在赵县实验基地开建蔬菜大棚、整修育苗温室。
那时的赵县实验基地,还是大片的麦地。
“我们的棚跟农户们的普通大棚不一样,不能单纯考虑栽培,要融合节水、生物防治等现代农艺技术,门在哪儿开、防虫网放多高、怎样方便参观,这些细节都要考虑。”秋去冬来,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设施栽培研究室主任师建华带着团队扎进工地,这边建着棚,那边育着苗,三个月的时间,20个大棚建好,256种新苗也长了出来。
“石家庄农科院的速度让我们非常惊讶!”杨国航看到了这个团队“想干事”的决心和能力。
2018年3月,一株株小苗栽进大棚。
查看一周的天气预报,气温有波动,提前做准备;定期喷洒植物免疫蛋白等生物制剂,提高小苗免疫力;每天巡棚登记,留意是否出现发病点……师建华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呵护着新苗。
“初春气温起伏大,一降温,我们就赶紧去棚里检查。”师建华一次次带着大家连夜奋战,为小苗加保温膜,再熏上锯末烟雾,防止晚霜侵袭。怕烟熏过程中发生意外,他们在大棚里盯着,整宿没合眼。
一垄垄西红柿秧上结出红、粉、绿等各种颜色的果实,一棵螺丝椒植株上挂果近百个……到大棚里一看,杨国航彻底放心,“苗长得比我们自己基地的还好!”
2020年,3年合约期满,双方续约,继续牵手。2021年,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也成为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合作伙伴。
截至目前,赵县实验基地累计引进2100余个京津果蔬新品种,水培韭菜、白菜丸粒化播种等多项国内领先技术在这里落地。
“这些年,我们探索出‘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的协同创新模式。”田国英告诉记者,为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三地联合举办京石蔬菜产业对接大会、北方农业(蔬菜)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把品种和技术打包送到农户手中。
“以前去展会,拿回一把种子,能不能种成功得碰运气。赵县的展会不光新品种多,而且种好的水果蔬菜就摆在眼前,自己看、自己尝、自己挑,看上哪个品种,后面还有专家上门给指导。”新乐市国锋西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国锋说,去年在赵县的展会上,他一眼就相中了“京美2K”小西瓜品种。
从病虫害防治到提高西瓜品相,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专家李夕军隔段时间就跑趟国锋合作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
“小西瓜脆甜多汁、口感细腻,一个礼盒4个瓜,一盒能卖120到160块钱。光这一个品种,今年就给合作社带来20万元收入。”韩国锋非常满意。
协同创新,三方受益。过去饱受“缺人才”困扰的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如今成了“人才大户”,目前拥有4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和19个科技服务团队。
再过一个多月,田国英就要带着团队开始征集明年的新品种,“我们还得加把劲,争取把更多果蔬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赵县实验基地进行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