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悦读·档案

重阳节史话

2023年10月22日

  □王二路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菊花节等。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个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宴饮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宴饮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载,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一

  

  “重阳节”的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重阳节的节日气氛渐浓,备受文人墨客关注。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提到了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重阳节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南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三月三日为上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之一。

  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人们过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的妃嫔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宴饮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重要主题之一。

  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会被附上某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的“起源”。最早记载重阳节登高活动的是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书中写道,汉代大夫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一日,费大师对诸弟子曰:九月九日有大难,须请家人以茱萸系臂,举家登高。果不其然,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信大师所言而幸免于难,而未撤离的家禽全部患瘟疫而亡。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另有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还有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的传说,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上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等等。

  

  二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选择几例,简述如下:

  祭祖 重阳节与春节、清明等均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许多节日的主题之一。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西汉时期,长安城外有一个小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三国和晋代,这种活动就更加普遍了,日期就固定在九月初九,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高山。与此同时,历代诗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描写登高的诗篇。

  佩茱萸 古代九月九日有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祛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去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享宴祈寿 重阳享宴祈寿的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重阳时节的大型宴饮活动,其实是由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宴饮的内容,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赏菊 “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重阳节赏菊,堪称国人的一大雅兴。欧阳修《渔家傲》词曰:“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酒美宾嘉真胜赏。”据传,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专门辟了个大菊花园。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时,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便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一日,他在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因此,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日来赏菊,重阳节赏菊的习俗便由此而形成,且流传至今。

  放风筝 民间过重阳节盛行放风筝(古称纸鸢),《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中,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大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风筝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筮之间的说法,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上蜡烛。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样式,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结社赋诗 “重阳登高赋新诗。”重阳节既是登高望远之日,又是文人雅士结社赋诗之时。此风盛行于我国的唐代,翻阅唐时的诗词歌赋,九九重阳之佳作委实不少!后人也便仿效不已。

  眼下,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已成为国人敬老尊老之日,有叫敬老节的,也有称老人节的,还有叫老年节的……如今,重阳节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其对象多是针对老年人的,其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譬如“赏菊”,在老年活动中心或敬老院(老年人聚集地)精心设置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菊花组成的花坛,在老人居室内摆上几盆香味飘溢、造型优美的菊花盆景;又如“结社赋诗”、举办老年人文艺专场演出……总之,让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态,安度晚年。

2023-10-22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43249.html 1 重阳节史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