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专版

易县4通唐碑入选国家名碑名刻名录

当地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2023年07月25日

  ■“盛唐气象”易县唐代金石拓片展。

  ■保存于易县文保所的唐《铁像碑》。

  ■展出的唐开元年间的《龙兴观道德经幢》拓本(局部)。

  ■《梦真容碑》残存碑首上的盘龙姿态健硕奔放,颇具盛唐雄浑气象。

  □文/图 本报记者 石英杰

  

  “千年古县”保定易县收存至今的历代百余通碑刻,承续着易水两岸绵延不息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出自易县的《龙兴观道德经幢》《铁像碑》《梦真容碑》碑首、《易州刺史田琬德政碑》(亦为《田公德政碑》,现存保定市古莲池)4通唐碑入选。7月16日,由易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盛唐气象”易县唐代金石拓片展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展览吸引了众多京津冀等地的文化爱好者和市民。“历史风云变幻,《梦真容碑》不幸碎成了20多块,这次展出的是我珍藏的清代中期的拓本。”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易水书画院院长李国月惋惜地说。

  入选国家名录的

  4通唐碑拓本集体亮相

  7月23日,记者在易县图书馆3楼的展览中看到,此次入选国家名碑名刻的4通唐碑完整拓本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

  4通唐碑均出自唐代著名写碑手苏灵芝之手,字体遒劲端庄。苏灵芝曾经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陕西武功人,曾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录事参军。4通唐碑历来被称为我国书法精品,苏灵芝的书法被后世评价堪与我国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媲美。

  此次展览由易县文物保管所、易县图书馆、易水书画院承办。据介绍,展览遴选唐代碑刻不同年代的整拓本和剪裱本,其中不乏清代早期拓本,多为首次展出,弥足珍贵。展品全面展示易县唐代碑刻风采,记录历史资料,保存珍贵文献。为全面研究整理唐代碑刻资料,由主办和承办单位组织专业人士历时近一年,对易县唐代碑刻展开整理研究工作,实地勘察碑刻遗迹,抄录碑文、测量尺寸,取得第一手资料。重点整理苏灵芝所书丹的《龙兴观道德经幢》《铁像碑》《梦真容碑》《易州刺史田琬德政碑》以及《张公山亭再葺记》等名碑资料,收集古今拓本,书录碑文,加注标点,拍摄图片。

  随后,记者在当地见到了《龙兴观道德经幢》《铁像碑》《梦真容碑》的真容。《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易县县城东南龙兴观遗址处,刻写了老子的《道德经》。经幢总高约6米,虽经历1285年的风雨,仍庄严雄拔。《铁像碑》和《梦真容碑》均收藏于易县文保所。《梦真容碑》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断为两截,后又碎成数块且遗失不全。现在最大的残石在易县博物馆陈列,碑首及其余残块存于易县文物保管所。记者看到,《梦真容碑》残存碑首上的盘龙姿态健硕奔放,颇具盛唐雄浑气象。

  目前,《易州刺史田琬德政碑》立于保定古莲花池水东楼南,得到修复后放置在亭内保护。该碑原竖于易县城内,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其移至保定,后断为数块。

  易水两岸碑刻成文明史的“活化石”

  据了解,易县是联合国命名的首批“千年古县”,有8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3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41处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2项非遗。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建燕下都于此,风萧萧兮的易水更因荆轲刺秦而广为流传。

  碑刻在易水流域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易县存世最早碑刻为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刊立的《御射碑》,距今已一千五百余年。碑刻具有重要历史、文物、文献、艺术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此次入选国家名碑名刻名录的4通唐碑之外,易县久负盛名的碑刻有北魏太武帝东巡的《御射碑》;我国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元朝赵孟頫书丹的《何玮神道碑》《敬元长碑》等,可谓灿若星辰,熠熠生辉。这些碑刻具有重要文物、艺术、文献价值,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县文旅局原文物股长潘新宇多年奔走在文物保护第一线。在他的努力下,金代六门堂凌虚观碑、抗战时期的津田峠碑等8通碑刻纳入文物部门保护管理视野,抢救性记录了唐易州长兴寺佛顶尊胜陁罗尼舍利之幢、清雍正进士单钰撰文武阳台兴善寺碑等严重残损碑刻的遗存文字。他著述的《易水访碑记》被列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原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河北省金石学会会长谢飞认为,该书关注历史研究,文物和史料互鉴相善,使碑刻的文献史料价值得以充分显现。

  保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易水书画院院长李国月,长期寻访研究易县的古碑刻。他遍访易水两岸,查阅古籍资料,走访专家学者,在民国年间《易县碑目》的基础上,编撰完成《易县名碑》,2022年10月,由易县文旅局辑录刊印。全书累计五万余字,图片四百余张,整理易县古今两百余通碑刻(部分已灭失)资料,从碑名、尺寸、材质、年代、撰文、书丹、篆额、位置等方面做了详细记述,成为研究易县古代碑刻的“活图谱”。

  引导更多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和传播

  源远流长的易县古碑刻通过公开展览的形式与公众见面,除了此次“盛唐气象”易县唐代金石拓片展,另外一次引起广泛关注是在去年10月25日,在易水砚艺术馆举办的“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50余组碑刻拓片吸引了京冀学者专家。其中我国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所书两通石碑佚失后的整拓孤本现身非常罕见,颇具史料价值。

  此次展览由易县县委宣传部、易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易县文联共同主办,主要策展人、河北省金石学会副秘书长于军土生土长在易县燕下都。他介绍,筹备展览用了一年时间,而展品的收集用了将近二十年。

  “易水砚艺术馆馆长邹天然挖掘家乡历史,得知这个展览后,主动提供了展厅并组织人员为为期一个月的展览解决了服务和保障工作。”于军告诉记者。记者采访得知,在寻访研究传播古碑刻的活动中,当地很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两次展览的策划人李国月是民办书画院的负责人,于军是中学音乐教师。参与寻访碑刻的于正万、王文坡、李文通、赵文彰、吴艳群、赵焜、丁志钢、张山林、邢宏伟、白建军、张学明等,有的是退休干部和职工,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农民,身份各异,但饱含热爱文化的情怀。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易县的主要碑刻大多收藏于易县文保所。通过两次碑刻拓本的公开展览,这些深锁闺中的宝贝得以与广大公众相见。而《易县名碑》和《易水访碑记》的出版刊印,让这些跨越千年的碑刻得以更好地传播。

  易县文保所所长李连柱介绍,为防止珍贵的古碑损坏,2021年,易县政府投资近200万元建造了古碑刻的保护棚。此前,该县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第一座综合展示千年古县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这在易县文旅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去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这是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首次专门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对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易县文旅局局长黄志良表示,对于这些珍贵的古碑刻,政府一方面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引导更多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民间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士作用,让古碑刻蕴含的各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进而盘活资源,切实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2023-07-25 当地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33877.html 1 易县4通唐碑入选国家名碑名刻名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