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方小北 图/本报记者 张海强 摄影爱好者 陈京立
每年4月第一周为河北省爱鸟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关爱鸟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那么,你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种鸟类与我们相伴吗?河北师范大学李东明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观测,在河北师范大学校园里先后发现了55种鸟类。这些鸟类既有常驻校园的留鸟,也有季节性出现的候鸟,还有偶尔途经校园小憩的旅鸟。这55种鸟类只要留心,在我们身边就很容易观察到。另外,在滹沱河畔等我们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能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鸟类。
师大校园 先后发现鸟类达55种
“如果你心存童真,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校园比鲁迅的百草园要大得多。”这是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为《河北师范大学校园陆生脊椎动物》一书写下的序言中的一句话。这本书由李东明教授、吴跃峰教授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河北师范大学1829亩的校园里出现过的野生陆生脊椎动物,其中鸟类共55种。
你有过被鸟鸣声叫醒的体验吗?
无论是麻雀熟悉的喳喳,喜鹊粗哑的嘎嘎,柳莺清脆的啾啾,抑或是乌鸫那异常高亢而又婉转的歌唱,无论是哪种声音,清晨被鸟鸣声叫醒,人与鸟一起迎接新一天的太阳,都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这些鸟是河北师大校园内最常见的鸟类,在《河北师范大学校园陆生脊椎动物》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它们的长相、叫声和生活习性。
2011年9月,河北师范大学迁入新校区。新校区是城市环境中典型的“新生系统”,从最早移植的树苗、修建的绿地、花园和水塘,到错落有致的各类建筑物,形成了拥有“高异质性”的环境特色,也吸引了一批批城市动物来此停歇、栖息、繁衍和定殖。该书主编之一,国际鸟类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常务理事、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东明教授介绍,正是通过整理新校区建成以来的观察和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物种信息,才编写了《河北师范大学校园陆生脊椎动物》一书,目的就是推广和普及城市野生动物相关科普知识,提高人们对野外物种的识别能力。书中收录的物种非常直观地代表了“入驻”新校区的“开拓者”和“先锋物种”,这些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城市环境中的动物群落的形成、演替和维持机理,同时还能促进人们加深认识自然现象和演化规律,提高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55种鸟类中,既有雀形目鸦科喜鹊属的喜鹊等经常见到的鸟儿,也有鸮形目鸱鸮科小鸮属的纵纹腹小鸮这种夜间活动频繁、不易被观察到的鸟类。物种数量之丰富,已经超过了普通人的想象。李东明教授说,其实这些鸟很多都可以在普通人的周边被观察到,甚至在城市中其他地方还会有比师大校园里更多样的鸟类。
比如漂亮的戴胜,头顶有显著的扇状冠羽,鸟喙细长向下弯曲,翅及尾具有白色和棕色的横斑,这种鸟性情温顺,常在地面上行走觅食,会吃蝗虫、蝼蛄、金龟子、蛾类、蝶类等昆虫,觅食时常把长喙插入土中取食。
校园里最多的鸟类,当数雀形目的鸟类;最常见的,也是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麻雀、喜鹊、家燕,还有一些其它雀形目种类也不少:黄腰柳莺和黄眉柳莺最不容易准确区分,不过它们都比麻雀个头要小,性情活泼,行动敏捷,鸣声清脆洪亮、婉转动听,可连续不断地反复鸣叫,似蝉鸣。此前,一位市民家门前的一棵桃树鲜花盛开的时候,就经常见到一两只柳莺在枝头跳来跳去,叫声非常好听,它们并不惧怕人类,站在桃树上,尽情“鸣唱”。又比如白头鹎和乌鸫,以前很少见,都是近些年才逐渐多起来的鸟类。
白头鹎个头比麻雀大,眼后至后枕白色,耳羽后部有白斑,它们和麻雀、暗绿绣眼鸟合称为“城市三宝”,可捕捉大量的农林业害虫,这三种鸟在师大校园里都能见到。乌鸫,隶属于雀形目鸫科,长得较黑,只有眼周和喙是黄色,也有副好嗓子,站在大树尖上,叫声嘹亮,有时像笛声,有时像箫韵,韵律多变,还擅长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叫,所以又被成为百舌。
又如太平鸟,头上长有羽冠,很漂亮,冬天在公园里比较容易见到,是中国国画中常绘的鸟类,色泽艳丽而寓意吉祥。有一年冬天,初雪过后,太平鸟啄食公园里树上红果的一幕,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到长安公园拍摄。
长相漂亮的还有普通翠鸟,隶属于佛法僧目翠鸟科,前额、头顶、枕和后颈蓝绿色,颏、喉白色,胸腹部栗棕色,偶见于河北师大校园路边和树上。啄木鸟目啄木鸟科的大斑啄木鸟和星头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都属于留鸟,如果留心它们也很容易被发现。
李东明教授告诉记者,如果想观察到更多的鸟类,走进最近的城市公园就可以,可以循声找,观看它们的活动轨迹,跟定了,再用望远镜观察,尤其是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和傍晚太阳落山之前,更容易观察到。刚开始可能不容易找到,多观察几次,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经验,以后观察到越来越多的鸟类,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滹沱河畔 爱鸟人拍下珍稀鸟类
如果离开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来到波光粼粼的滹沱河畔,就能观察到更多的鸟类。翻看摄影爱好者陈京立的朋友圈,犹如看一场石家庄鸟类的展览。从相对常见的翠鸟、戴胜、绣眼、伯劳、黑卷尾、秋沙鸭,到一般人难以见到的短耳鸮、天鹅、黑鹳、白琵鹭,各种涉禽、猛禽、陆禽、游禽、攀禽、鸣禽,都被他记录了下来。
陈京立也是从拍摄花草开始爱上摄影的,而误入拍鸟圈,源于一次偶遇。“当时也是在滹沱河边散步,看到两个摄影爱好者在水边安静地等着,他们看我拿着设备,知道也是摄影爱好者,就招呼我过去,聊了几句才知道他们等着拍翠鸟,两个人非常热心,还给我拿草做了伪装。那是我第一次拍摄鸟类,虽然当时相机的镜头不适合拍鸟类,但是那种安静地等待,抓拍鸟儿振翅的瞬间,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从此就开始了‘追鸟’的日子。”
对于陈京立来说,一年365天,有300天是在野外寻找鸟。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拍到比较珍稀的鸟类是震旦鸦雀,当时那种鸟只有寥寥几只,不过现在数量增加了很多。
陈京立介绍说,还经常有北京、保定等地的鸟类摄影爱好者专门到咱们石家庄来拍摄震旦鸦雀,“这种鸟的警觉性非常强,而且经常在茂密的芦苇丛中觅食,它啄食芦苇杆里的虫子,你如果细细观察,发现一片芦苇里有一根轻轻地摇晃,就要盯紧了,一会儿一只鸦雀就从下面攀到芦苇的高处,必须眼疾手快按下快门。”
观鸟人同时也都是爱鸟人。陈京立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鸟窝、大鸟给小鸟喂食这一类的照片是不允许拍摄的,还有那些扒开鸟窝去看是否有鸟蛋的行为,也都是不能做的。绝大多数的鸟类摄影爱好者,发现此类行为都会进行制止。
李东明教授表示,爱鸟护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观鸟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热爱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还能了解生物多样性——大自然中除了人类,还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环境变了,鸟类也在变,也在不断适应伴人的生活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生活同样也可以多样化,因为生活可能不止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