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律
75年前,在解放石家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除了晋察冀野战军三纵、四纵和地方部队冀中兵团、冀晋兵团的将士们,还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执笔(或拿相机),冲锋在最前线,用鲜血和生命记录历史。他们就是晋察冀的三路新闻纵队——“人民新闻家”邓拓率领的《晋察冀日报》新闻战士、“革命摄影先驱”沙飞率领的《晋察冀画报》摄影战士、“电影事业家”汪洋率领的“晋察冀电影队”战士。
1947年10月中旬,晋察冀野战军在清风店战役一举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主力之后,一鼓作气乘胜出击,于11月12日解放华北重镇石家庄,开创我军首次攻克大城市的光辉范例。
笔者多年来在挖掘红色新闻史、搜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并珍藏了大量有关石家庄解放的原版报刊,并走访了数十位当年亲身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新闻前辈,他们用文字、照片、电影等不同方式,全景化、多视角地记录了75年前那场战役,在革命新闻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晋察冀日报》追踪石家庄大捷:
重大战役报道的成功范例
在现代新闻史上,战地报道一直是十分令人关注的领域,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对“解放石家庄”战役的系列报道,可称得上是一次战地报道的成功范例。
笔者曾到北京采访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老会长陈春森等多位红色新闻前辈,他们还清晰地记得邓拓社长说过:“编辑部只留少数人就可以了,编辑、记者主要力量应该撒下去!”这次攻占石家庄的宣传报道,报社准备充分,记者人数多,工作深入,哪支部队攻进什么街道,哪支部队占领哪个工事,在前线采访的记者和作家们了如指掌,搜集到大量第一手材料。
1947年11月14日,《晋察冀日报》用通栏标题《解放石家庄歼匪二万,活捉匪师长,第三军从此全部消灭》,报道了石家庄战役大捷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当天报纸第一版还配发了石家庄地图,并编发了《我军解放石家庄战斗经过》和《十分钟攻占云盘山》的特写,宣传热烈而隆重,编排集中。1947年11月15日,《晋察冀日报》头条位置编发了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驰电嘉奖前线将士电文,并发表社论《庆贺石家庄的解放》。
由于记者和作家们深入前线、深入战士、深入战壕,写的报道、通讯、特写深受群众欢迎,如戈原的《匪暂二十一师的被歼》、朱汉的《冲破内市沟之战》、肖逸的《三个英雄班》、程予的《急夺军部大楼》和前线记者集体采写的《石家庄巷战》《匪“东进总指挥部”的破灭》等。
石家庄是我军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晋察冀日报》于11月12日攻克石家庄当天出版一张“号外”,向全国人民首先报道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大字标题为《我军解放石家庄》,左右两边分别为《攻克蒋匪华北强大战略据点》《蒋匪嫡系第三军从此全部消灭》,概括了石家庄大捷的主要战果。
晋察冀日报社不仅大部分记者在前线,而且还团结和组织了一批作家和通讯员在前线采访,为报纸写稿。当年作家杨朔是新华社特派记者,曾活跃在解放战争中的华北战场上,参加过攻打正定、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役,哪里战斗激烈他就到哪里去。攻打石家庄时,杨朔随战士们一直冲进了敌军的司令部,战士们从床下活捉了敌军守城司令刘英,而杨朔的战利品就是刘英的大印。这枚大印就由他的外甥和警卫员背着,后来上缴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杨朔写了一篇名为《床下将军》的战地报道,活画出战犯的可耻下场。
在笔者收藏的当年战役胜利后结集出版的《解放石家庄》通讯选辑中,就收入了日后成为散文大师的杨朔早年这篇名作。还有一位同样知名的大作家魏巍也有一篇战地报道《在突破口》,也被收入此书中。《在突破口》描写的是内市沟西南突破口的激战,我军与敌军近距离搏斗,击败了敌人的三次反扑,摧垮了敌军的三道防线,这个突破口一打开,石家庄市便展现在战士的眼前,此篇后来还被当成解放战争时期新闻特写的代表作收入《魏巍散文集》中,《晋察冀文艺史》评价这篇报道“是报道这次攻坚战的杰出篇章”。这些在血与火之中诞生的文章,已经成了“解放大城市先例”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永远刻印在老作家们的创作生涯里。
《晋察冀日报》所刊载的“解放石家庄”的报道、评论、通讯、特写,事实准确,版面活泼,报道集中,内容精细,是报史上又一次成功的典型宣传范例。
《晋察冀画报》解放石家庄特刊:
战地记者一手拿枪一手摄影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革命摄影奠基人沙飞在石家庄平山创办的,从此人民军队中的摄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派往解放石家庄战役的十几位摄影记者,就是晋察冀画报社的红色新闻战士,他们用手中的照相机真实生动而全面地记录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实况。
笔者至今珍藏着1947年12月《晋察冀画报》出版的解放石家庄特刊,共发表摄影作品近百幅。主要作品有《创夺取解放大城市的光辉先例——我军解放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所谓永久性防御攻势》《神速勇猛冲破敌市沟防线》《风扫残叶的市街战》《第三军完全覆灭》,其中《冲向敌军核心工事》《冲入敌师部》《搜索残敌》等均为战斗写真,新闻性、纪实性突出,这期画报的摄影作者主要有高粮、孟庆彪、袁苓、黎民、郝建国、肖池等。而就在11月10日石家庄解放的前两天,优秀战地记者孟振江在拍摄《突破敌军防线向市区猛烈冲锋》照片几个小时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生前告诉笔者,1947年他任晋察冀画报社前方工作组摄影组长,在11月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他随四纵队担任主攻的某团一起攻入城区,并代理该团团长指挥作战,在激烈的巷战中,他拍摄了该团战士们突入敌核心工事的出色作品,战后他与该团一起荣获大功一次。
高粮在战斗中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那时指挥所与团卫生队进入范谈村,敌人急了,用飞机轰炸来拦截他们,高粮刚到村边,准备随一营冲入市区时炸弹爆炸了,他被警卫员按倒在半截墙下,一声巨响,人被埋在土中,几分钟后才从土中爬出来。
笔者曾多次采访过著名战地摄影家冀连波,他是沙飞在晋察冀边区最早手把手教出来的大弟子,他当年在石家庄战场上拍摄的珍贵照片,其中不少都堪称革命战争摄影的经典之作,如《我军在大石桥旁》《攻占守敌核心工事》等经常在有关书刊和展览中使用,为人们所熟知。仅在《晋察冀画报》第13期石家庄解放特刊中就刊发了他的近十幅照片,尤其是《总攻开始》系列组照,真实记录了在清风店战役中我军向敌人最后据点西南合村猛烈冲锋的场面。为了拍到战士们冲锋的镜头,他跟随战士们到前线战壕,当上级发出总攻命令后他先跳出战壕,毫不顾及敌人的机枪扫射,等战士们冲出战壕时他就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难得的一刻。当时冀老还拿出了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那是解放石家庄期间,他坐在缴获的敌军坦克上更换胶卷,准备继续拍摄战斗画面时的留影,生动见证了当年摄影战士的特有风采。
15年前为纪念解放石家庄60周年,笔者曾与原《晋察冀画报》的老摄影记者联系,请他们提供在解放石家庄战役前后拍摄的照片。这些曾在石家庄战斗过的摄影前辈,《人民画报》原副总编辑蔡尚雄、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袁苓等不顾年老多病,把珍藏的照片提供给笔者,其中有的还是从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样片。
老摄影家、《解放军报》原摄影组长郝建国,解放战争期间他的不少代表作品就拍摄于石家庄战役,如《突破外市沟》《巷战歼敌》等震撼人心的镜头,都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距敌几十公尺的火力点下抓拍到的,殊为难得。老摄影家们异常慷慨,除了毫无保留地寄来战地照片之外,还有求必应地提供有关战役的经过和线索,甚至抱病写信、撰文回忆镜头背后的故事花絮。
晋察冀电影队拍摄石家庄战役:
解放区首部有声战争纪录片
在反映解放石家庄这一重大战役的新闻作品中,除了通讯、报告文学、摄影之外,还有一部更为生动直观的纪录片《自卫战争新闻第三号》,是由当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制作的,已成为解放石家庄的唯一历史影像。
被誉为中国纪录影片大师的苏河清,就是素有“一辆大车上的电影制片厂”之称的晋察冀电影队的主要摄影师。他的父亲苏兆征是我党杰出的革命家和工人领袖。苏河清17岁就进入莫斯科电影大学摄影系学习,抗战胜利后奉命回国。他来到华北前线,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队长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影厂的老厂长汪洋。
苏河清生前接受笔者采访时,仍十分激动地回忆起当年的激情拍摄。解放军擅长夜战,攻打石家庄也是趁天黑时发起冲锋,那时的胶片感光度差,他端着一架“埃姆”手提式摄像机只能借着炮火的闪光拍摄,所以就尽可能地靠近前沿阵地。总攻开始后,部队为了摄影师的安全,只允许他在团部拍摄。但是团部距离前沿阵地太远了,苏河清最后是跟着连部拍摄的。
为了近些、再近些,他与战士们一起冲锋,敌人的迫击炮在身边轰响,苏河清也全然不顾。他像端着枪一样握着摄影机,跳出指挥所,随指战员冒死冲锋,冲上攻城尖刀连的阵地,拍下了尖刀连战士英勇攻城的镜头。苏河清的身影,始终出现在阵地最前沿,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将士,他们终于在战场上看到了自己的摄影师。
当时苏老清楚地记得,敌军在阵地上挖的深沟竟有几米高,他就跳进外市沟,拍战壕、拍工事。进了市中心,苏河清又见到了被国民党炸毁的大兴纱厂。电影队住在南兵营,队长是汪洋,制片厂才从大车上卸下来,于是把拍摄的素材都印制出来,编成了记录“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的《自卫战争新闻第三号》,还由抗敌社音乐组长张非同志配音解说,在部队放映时,受到野战军首长和广大指挥员的热烈欢迎。1949年3月初,解放石家庄影片在人民礼堂上映时,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受到普遍赞扬。
通过影片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与紧张。在我军隆隆炮声的掩护下,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数丈高的外市沟,架起新发明的折叠式云梯,迅速爬过了壕沟,攻克敌人的碉堡,完成了突破任务。战士们冲进市区,迅速占领了敌人的核心工事火车站、大石桥、正太饭店。在影片中,我们还可看到石家庄解放后,人民欢迎和慰劳解放军,还有刚组建起来的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广泛发动群众,恢复建设,学校开课、工厂开工、铁路通车等一系列场景。
这部名为《人民解放战争新闻》的影片,是解放区第一部有声战争纪录片。它的诞生,创造了中外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人民解放战争新闻》制作完成后,电影队奉命拍摄了七届二中全会、党中央北上进京、开国大典等珍贵电影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电影队成员分赴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新闻电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