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一名刘姓历史教师上完网课后在家中去世,引发关注。据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上网课时,直播间被恶意入侵。侵入者不仅播放刺耳音乐,还粗言恶语威胁,让课堂秩序荡然无存。(11月3日 央视网)
这种入侵网课的行为被称作“网课爆破”。尽管刘老师的离世与“网课爆破”的关联尚不明朗,有待司法机关后续调查,但令人发指的“网课爆破”行为,已被立案侦查,并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上网课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受制于时空、技术等条件,网课课堂也衍生出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即包括来自外界的惊扰。作为性质恶劣的典型代表,“网课爆破”扰乱教学节奏,破坏课堂秩序,给师生身心造成伤害,其社会危害程度不亚于网络暴力。
“网课爆破”并非零星个例,这些以“黑客”为主的侵入者,隔三差五侵入到本该是最为纯粹的校园生活,甚至堂而皇之组建微信群组,探讨侵入网课的“经验”,将故意挑衅进行到底。有的学生还以恶为善,主动分享外传直播间信息,“引狼入室”阻止正常讲课,以满足自身不健康的厌学心理。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课爆破”已触犯刑事法律,罪不容赦。我国《刑法》规定,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以寻衅滋事罪定罪。按最高法司法解释,网络公共空间属于公共场所,因此在网课直播间里起哄闹事,情节严重的当以此罪论,依法追究责任。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打击类似行为,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进而维护网络空间里的课堂尊严,保护一方课桌的安宁。
有人说,“网课爆破”是网课时代的奇观,但其反映出的问题却不仅限于网课本身——当今的网络空间,互撕谩骂、煽动对立、谣言诋毁等暴力行为屡禁不绝,它们或不涉及利益,或没有固定目标,有时仅为逞“言语风暴”之快,俨然是淹没理性、蚕食公序的洪水猛兽。这几年,网络暴力也渗透到课堂内外,成为面临的严峻风险之一。
文明校园决不能成为网络暴力的“修罗场”。为了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使师生免于恐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压实责任筑牢“堤坝”。在处理该类事件时,学校等方面不能简单定性为意外,更不可忍气吞声、小事化了,而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新型网络欺凌、软暴力,鼓励有类似遭遇的师生及时告知学校甚至报警。
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对电脑操作不甚熟悉,难以防范和抵御强大的网络攻击,也是黑客“破门而入”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网课平台需主动作为,通过增设访客识别、一键清退、即时消音等功能,提升侵入门槛,缩减负面影响。学校也不妨考虑建立完善的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辅助老师维护线上教育秩序。唯有把信息内容管理责任落到实处,才能呵护健康学习的校园,推动互联网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三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