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第A04版:今日重点

(上接03版)

2022年10月11日

  (上接03版)

  在大王镇小王营村,总书记走进一片开阔地,极目远眺。这里,正是规划中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地块。

  当天中午,一场小型座谈会在安新县召开。总书记强调,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

  1个多月后,一条重磅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白洋淀所在的这片区域,与首都北京,从此有了不同寻常的关联。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沿着总书记引领的方向、绘就的蓝图,雄安新区稳扎稳打。2019年1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这片热土。

  这是提振士气的连线——

  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在这里能看到新区规划建设的来龙去脉,也能窥见千年之城的未来面貌。

  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总书记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16个字标定了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的时代高度。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一座绿色、智慧、现代的高铁站,外形恰似一颗巨型的“青莲露珠”。

  杨斌,曾担任京雄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在他珍藏的一段视频中,“青莲露珠”还是一片建设工地,“3年前,我们就站在这里,和身在规划展示中心的总书记进行了连线。”

  视频连通那一刻,建设现场沸腾了。

  能否如期完成任务,杨斌高呼一声:“同志们有信心没有?”

  “有!”工友们嘹亮的回答响彻旷野。

  看到这个场景,总书记十分感慨。他说,现在是数九寒冬、天寒地冻,但我们的铁路建设者仍然辛勤劳动着。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全国人民都期待着你们的捷报!

  一年多后,捷报传来。

  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行。这条铁路在建设中采用了70余项创新技术,成为中国智能高铁建设的新标杆。

  把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落实到新区每一个具体项目上,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落地生根。总长545公里的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形成,城市大脑、城市计算中心等智能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新建区域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超过90%。

  这是鼓舞人心的认可——

  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是新区管委会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政务服务平台。新区设立以来,这里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总书记步行来到这里,察看服务窗口,了解新区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工作情况。

  “总书记充分肯定‘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的做法,让我们信心更足了。”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市场主体准入组组长高松说,“今年我们将实现线上‘一件事、一张表、一个码’证照联办,让群众办事手续更简、跑腿更少、出证更快。”

  如今,雄安新区已经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设立五年多来,在新区注册的北京投资来源企业达3700多家。

  这是茁壮成长的绿林——

  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

  习近平总书记登上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驿站平台远眺。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总书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从2017年11月13日种下第一棵苗木,到如今,“千年秀林”2300多万棵苗木茁壮成长,新区森林覆盖率从11%提高到33%。

  鸟儿翩跹寻归处,汪汪碧水映苇荷。金秋的白洋淀,风姿绰约。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总书记曾殷切叮嘱。

  河北对白洋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现在淀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白洋淀水天一色,雄安新区蓝绿底色更加浓郁。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河北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一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未来之城。

  从“一张白纸”着墨,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有序落地;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启动建设,累计注册设立各类央企机构110家;容东片区基本建成,容西、雄东等片区安置房回迁入住稳步推进……

  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

  (二)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雄安新区和北京冬奥带动的张北地区,形成河北发展新的“两翼”。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到筹办,每一个阶段的关键节点,总书记都格外关注,倾注大量心血。

  “崇礼就是崇礼。”

  “崇礼的发展,不是利用办冬奥会再造一个大城市,规划必须科学。”

  ……

  2017年1月23日上午,在位于崇礼区的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临时展馆沙盘前,总书记的一席话,让人们豁然开朗。

  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关键时期,总书记为崇礼的发展理性定位、把正方向。

  “河北省、张家口市要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带动各方面建设,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由崇礼到河北,由冬奥会筹办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书记想得细,想得远,想得深。

  隆冬时节,银装素裹。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雪来到崇礼。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建设单位和建设者、保障团队兢兢业业,成功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

  ……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总书记一句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让建设者、保障团队、运动员们心潮澎湃。

  “精品意识早已深入我们每一名建设者心灵深处,听到总书记的鼓励,我的眼泪刷地下来了。”张家口兴垣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有平激动地回忆。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张家口赛区76个冬奥项目全部提前高质量完成,赛时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赢得国内外参赛人员广泛赞誉。

  精彩不只在赛场,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文章。

  “要积极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河北发展“指路”。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场冬奥,两地出彩。

  场馆利用“活”起来——盘活宝贵的冬奥遗产,冬奥场馆正从“冰雪美人”变身“四季全能选手”;

  冰雪运动“热”起来——激发河北3000万人上冰雪,冰雪运动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产业发展“强”起来——“冰雪+”加速释放潜力,“冰天雪地”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后奥运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

  从雄安到张北,河北正奋力舒展“两翼”,振翅飞翔。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2016年7月,在唐山,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让河北找到了融入京津冀发展大局的着力点,明确了协同发展的河北路径。

  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河北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用“一台车”拉动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走进北京现代沧州分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人正灵活地挥动机械臂协同工作,一分多钟就有一辆整车驶下总装生产线。

  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首钢、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疏解项目落户河北。

  三地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产业协作不断走向深入……一场打破地域藩篱、抱团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在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热土上澎湃激荡。

  春天的故事还在继续,奋斗的征途没有终点。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北的殷切期望。

  河北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绿色已成为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

  金秋时节,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风景如画。

  “总书记考察林场时,对我们的护林工作、日常生活问得很仔细。我们一定守护好这片林海,决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驻守望海楼14年,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干劲十足。

  半个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驱车登上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来到望海楼。

  远眺林场自然风貌,总书记深情地说,“希望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在尚海纪念林,总书记沿木栈道步行察看林木长势,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殷切嘱托:“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一幕幕场景,一句句嘱托,激励着林场建设者们。

  “新一代塞罕坝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介绍,今年上半年,林场完成造林6657亩,大面积推广栽植阔叶乔木,不断推进人工林向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构建物种丰富、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苗木基地,周边4万多名百姓走上致富路;

  与3家钢铁企业进行降碳产品交易,10.31万吨降碳产品实现生态价值转化,靠着“呼吸”也能挣钱;

  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试种林下参4000多株,产业发展向更多角度更多层次迈进;

  ……

  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塞罕坝的美好图景为绿色发展理念作出生动诠释。

  只此青绿,不止青绿。

  今年8月9日,中共河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倪岳峰举起一本图册,吸引了在场所有记者的目光。

  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地下水超采区出现泉水复涌,河北城市空气质量今年全部退出全国“后十”……几组照片,折射河北十年生态之变,向世界展示着美丽的河北。

  昔日“泉城”,重现胜景!

  位于邢台市王快镇百泉村的百泉,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2021年以来,邢台市百泉、狗头泉和黑龙潭等泉眼相继复涌,时隔40多年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

  每天早晨,百泉村村民魏安芹都会到湖边散步,“早起看着一池碧水,心里别提多舒畅了。”

  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截至8月初,全省今年完成营造林527.3万亩,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3.5万亩。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40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1%。全省国考地表水劣五类断面已经全部消除。

  今天的河北,蓝天常在、白云悠悠,山川披绿、河湖向美。

  (二)

  发展轨道正不正?政绩观正确不正确?这是一道关键的考题,又是一道复杂的考题。

  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针见血:“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你们已经排在全国第六位,假如过两天到第五位了,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吗?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曾经,为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河北一再增加钢铁、煤炭、水泥产能。甚至有人戏言,钢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世界第三”。(下转05版)

2022-10-11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101727.html 1 (上接03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