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通讯员 任树春)“安装水肥一体化微滴灌设备后,既能省40%的水,又能省电、省肥、省力、省时,每亩大棚每年还能省成本1000元。”9月2日,衡水市饶阳县大尹村镇北北岩村果蔬种植大户王青怀说。
推广水肥一体化微滴灌技术,是处于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衡水进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以来,衡水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幅度连续11个月居全省第一,到今年8月底,该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11.87米。
衡水市积极发展节水设施农业,是河北全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河北水利系统充分发挥“省级抓总、市级协调、县级落实”的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机制作用,修订《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条例》,打出“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持续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北地下水供水量有75%用于农业灌溉,保障粮食安全与地下水超采治理责任重大。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河北依托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特别是在坝上和冀中南地区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断深挖农业节水潜力,努力压减农业生产开采地下水。
到今年8月底,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累计实施季节性休耕315.73万亩、旱作雨养223.7万亩、非农作物替代61.97万亩、退耕62.6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超1287.3万亩,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配套节水栽培技术3131.7万亩。
为从源头管控地下水开采,河北进一步加强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审批。通过健全监测计量体系、深化水资源税和水权水价改革,从源头管好、管住地下水开采。强力推进关井行动,按照“先通后关、应关尽关、关管并重”的原则,依法有序推进取水井关停。截至8月底,已累计关停水井23万多眼。
地下水超采治理,不仅要“节流”,还要“开源”。
9月4日清晨,邢台经济开发区东汪镇武家庄村村民宋升达像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狗头泉边散步。“原本干涸的狗头泉湖面,由于近段时间泉水持续复涌,如今已是碧波荡漾,别提我们有多高兴了!”宋升达说。
如今,邢台市包括狗头泉在内的百泉泉域内多个泉眼实现稳定复涌,泉域内日均出水量约2万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积约790亩,蓄水量约1050万立方米。这是邢台市实施多元补水,取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积极成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今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尽可能地多引多调江水、黄河水,在保障城乡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以滹沱河、南拒马河等8条常态化补水河道和白洋淀、衡水湖为重点,结合汛期洪水调度持续实施生态补水。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位铁强介绍,1至8月,河北累计实施生态补水约44亿立方米,通过河道补水和引黄调水形成有水河长超过3300公里,水面面积近17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河段实现常态有水,河湖水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河北还统筹推进城镇、工业、农村、农业水源置换,充分发挥引江引黄工程效益,利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到2021年年底,通过持续实施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建设,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南水北调受水区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全部置换为江水,江水利用量由2016年的3.6亿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23.23亿立方米。着眼提高受水区农村人口饮水质量,在受水区96个县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到2021年年底,已完成置换2172万人。今年计划完成剩余700万人,让受水区农村居民全都喝上长江水。
另外,河北还建立健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考核与问责机制,定期对各地地下水位回升进行预警提示、奖惩激励,促进各地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合理控制地下水位。
省水利厅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21.04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1.56米,82个县(市、区)水位回升,占全部88个浅层超采县的93%。全省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2.9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5.67米,70个深层超采县水位全部回升,占全部71个深层超采县的99%。与2018年同期相比,全省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1.72米,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8.8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