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4日
第A08版:悦读·风物

绝世风华开元寺 塔楼辉映越千年

2022年09月04日

  ■正定开元寺。

  ■开元寺须弥塔石雕托塔力士。

  ■在钟楼内仰观内部结构。

  可以说,石家庄正定古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厚重的历史,给人以记忆,给城以韵味。坐落于十字街以南路西的开元寺,就是一座千年古刹。在悠长的时光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图 砾华

  

  塔楼对峙,国内仅此一例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诏令天下凡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都要建一座大寺,以年号为名,用以超度在水陆战争中死亡的将士,寺名“开元”。

  古城正定,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正如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言:“(正定府)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正定与保定、幽州(北京),合称“三雄”,自古就有“据三雄,拥天下”之说。所以,当年唐玄宗一道圣旨,正定开元寺应运而生。在此期间,南北各地内兴建的开元寺多达几十座。河北正定、邢台、定州三地各有一座开元寺,而且都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更为难得的是,现存数十座开元寺(或寺院残留的主要建筑),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四座,其中正定开元寺(钟楼及塔,第三批“国保”)位列其中。

  唐代广建开元寺风潮中,既有新建的寺庙,也有利用旧寺更名的,正定开元寺便属于后者。其始建年代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步入寺门,仿佛走进一片尘封已久的时空之中。曾经的开元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原有建筑前为天王殿,后是山门楼,之后为毗卢殿,殿的两侧左为伽兰殿,右为给孤堂;再后左为钟楼,右为砖塔,呈平行对峙;最后是法船正殿。清代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与其他寺院对称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内须弥塔与钟楼并列而立。这种“塔楼对峙”的平面布局,国内仅此一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是研究佛教寺院平面布局演变的重要实例。

  

  须弥塔,清秀挺拔的“正定雁塔”

  

  很多人说,开元寺须弥塔看上去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非常像。其实,须弥塔很早就有“正定雁塔”之称。与西安雁塔一样,开元寺须弥塔也是逐层收缩成直直的斜线,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塔的体量,介于西安大雁塔与小雁塔之间,既不似大雁塔那样雄浑,又不像小雁塔那般纤细。

  须弥塔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每层砖砌叠涩檐,四角悬挂风铎,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身正南面有一石券门洞,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楣浮雕二龙戏珠。门洞正上刻有“须弥峭立”四字,此塔应得名于此。“须弥”是梵文音译须弥山之略,汉语为“妙高”“妙光”“善高”之意。在佛国世界里,须弥山是世界中心。据说,旧时的开元寺须弥塔建在四面环水的海岛中的。如今,当地高龄的老人还记得古塔三面环水的景象,颇有些以须弥山为中心“小千世界”的意境。塔基四个拐角,各有一对石刻力士。八个大力士或肩扛,或手托,个个肌肉雄健栩栩如生。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来正定开元寺考察时曾表示:“就形制讲来,(须弥塔)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而实在的年纪,则明嘉靖四十一年修,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意指此塔是明朝按照唐代风格重修的。关于开元寺须弥塔的建造时代,地方史志记载不详。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须弥塔可能始建于636年(唐贞观十年),898年(唐乾宁五年)重建。后来虽经历代维修,依然保持了唐代建筑特点。

  

  钟楼,“半座”唐构的绝世风华

  

  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是,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寥若晨星。若问国内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有多少?一种广泛的说法是“四座半”,四座完整的在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以及芮城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因后世重修时上层改变了原貌,所以只算“半座”。

  不过,即使“半座”,也属难能可贵了。这座钟楼,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钟楼,仅存的唐代钟楼,也是中国仅存的几座早期殿阁式楼阁建筑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应是梁思成先生发现的第一座唐代木构。

  1933年,梁思成先生一行到正定考察。从其《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看,他们此行考察的重点是隆兴寺及正定四塔。所以,开元寺钟楼给了他们意外惊喜,那种按捺不住的兴奋跃然纸上:“开元寺除塔而外,尚存一殿一钟楼,而后者却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的上层外檐已非原貌,但是下檐的斗拱和内部的构架,赫然是宋初(或更古)遗物。钟《志》称唐物,但是钟上的字已完全磨去,无以为证。钟楼三间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当时,距梁思成先生发现并确认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唐构还有四年。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证据不足,梁思成先生并未断定钟楼下层为唐代建筑,只是根据其内外结构作出推测。

  后来,根据正定开元寺相关文献及钟楼现存建筑结构特征,祁英涛、罗哲文等古建筑专家断定,开元寺钟楼下层应为晚唐建筑。

  在开元寺内,与须弥塔相对而立的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层歇山顶式二层楼阁。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四周为砖墙,门向西开。进得门来,屋内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大概起共鸣作用。顺北墙有楼梯直通二楼。二楼为木结构,四面各有门与四周木栏环台相通,楼上通风透光,遮阳避雨,保证了铜钟不锈、木架不朽。铜钟悬挂于楼中心的粗大木架上,身无铭文,造型古朴,端庄大方。据说,钟楼的钟与楼一体,重心在钟上,钟坠则楼毁。

  1952年春,为了解开当地流传的“钟坠楼毁”之谜,当代数学泰斗华罗庚先生偕两名外国数学家专程来正定察看钟楼。历时八天,他们试图从几何力学角度计算出楼的受力结构与钟的挂法之间的关系,可惜未能如愿。华罗庚先生感慨地说:“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非常奇妙的钉子”——直到现在,有关楼与钟之间力学结构的数学题仍无人破解,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世界数学史上一道几何力学难题。

  出于古建保护需要,现在钟楼内禁止登楼,游人只能通过仰观其结构展开想象: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达15.5厘米的大铜钟,悬挂在一座并不高大的木结构钟楼上却千年不坠——确实够神奇的!

  

  千年古刹,又添新景观

  

  近年来,正定开元寺内又陆续增添了一些新景观。2008年,经过修复的12根三门楼石柱,重新立于开元寺。三门楼原为该寺山门,为唐如意元年(692年)高僧日宝所建,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重修,清道光年间仅存下层12根八角形石柱和一根横梁,清末民初大部分石柱仆倒。镌刻在石柱上的唐大历十二年《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不仅描述了三门楼的形制,即所谓“雕朱粉,镂文彩,基上为门,门上为楼”,还记载了开元寺的历史沿革、寺院形制,是了解开元寺的重要资料。

  开元寺院内一隅,还陈列着一组巨大的赑屃和残碑,非常引人注目。2000年,正定城内搞基建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长8.2米、宽2.5米、高2.35米,重达107吨的庞然大物,其体量堪称已知同类文物的“中国之最”!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几块碑身残件和碑额。根据碑文中残留的“(成)德军节度使安”“军节度使”“镇深等州观察处(置使)”和“进检校太傅”“进封武威郡开国侯”等内容,推断碑主应为五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进而认为此碑即北宋史书《册府元龟》中所录之安重荣德政碑。而碑刻的毁坏和掩埋,也应当与后晋天福七年(941年)安重荣造反并最终被杀有关。

2022-09-04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98071.html 1 绝世风华开元寺 塔楼辉映越千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