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虹 实习生 徐雅雯
明天,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虽然立秋带着一个“秋”字,“桑拿天”出现的几率也会减少,但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因为,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而省会要想进入真正的秋天,恐怕还要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大家还要注意防暑和防晒。
立秋后气温开始走下坡路
高温加高湿的天气,让省会市民这几天有些难熬,尤其是昨天,最高气温达到了36.5℃,白天的空气湿度也一直居高不下,所以,闷热有增无减。对此,石市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注意防范。午后,尽管降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气温略有下降。
根据市气象台监测,今明两天,太阳可能会缺席,阴云和雨姑娘上线。其中,今天,多云转阴有雷阵雨或阵雨,最高气温33℃。明天,依旧是多云转阴的天气,西部有阵雨或雷阵雨,最高气温预计32℃。
明天是立秋,有秋天开始的意思,但是在气象学上,立秋并不等于入秋。因为,按照气象学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初始日期作为入秋时间。而从常年的气温统计来看,省会入秋的平均时间大概在9月中旬。
对此,专家提醒市民朋友们,今年有“俩中伏”,“三伏天”长达40天;8月15日进入“末伏”,8月25日“出伏”。从时间上看,立秋之后还有“一伏”,人们还要当心“秋老虎”发威。
“晚立秋”会“热死牛”吗
民谚有“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意思就是,如果当年是早立秋,那么立秋之后的天气会“冷飕飕”。如果当年是晚立秋,那么立秋之后还能“热死牛”,形容立秋之后还会持续炎热一段时间。
那么,怎样判断早立秋和晚立秋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如果立秋当天的阴历时间在6月份,就属于“早立秋”;如果时间在阴历的7月份,就属于“晚立秋”。另一种是,如果立秋的具体时间在中午12时之前,就属于“早立秋”;如果时间在中午12时之后,那么就属于“晚立秋”。
据了解,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20时28分57秒,阴历的七月初十,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今年都属于“晚立秋”。
既然是“晚立秋”,那么省城是否会出现“热死牛”的天气呢?对此,气象专家介绍说,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从立秋到8月底的全国平均气温数据来看,“早立秋”不但没有冷飕飕,有时气温还更高;而“晚立秋”的多数年份,这个时段的平均气温接近常年甚至偏高。气象专家说,立秋虽然象征着天气的转折,但在这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盛夏的尾巴,真正能够决定立秋时节气温高低的,还要看具体的天气形势。省会究竟还要热多久,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待多长时间。
“贴秋膘”不宜过分进补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对此,专家建议,要根据秋季特点,科学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贴秋膘”也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分进补。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对于省会来说,立秋这天流行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医学专家同时建议,立秋后余暑未消,空气湿度仍大,直至秋分,这段时间身体易出现“温燥”。根据“燥则润之”的理念,宜食清热健脾、利湿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香蕉、梨等。同时,要适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早睡早起,增加户外运动,以增强体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