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7日
第A16版:金融界·防非处非

认清非法集资新“外衣”

2022年07月07日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非法集资、网络诈骗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针对老年、涉农等群体实施的非法集资、诈骗案件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打着“元宇宙”“NFT”等噱头也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诈骗分子的新手段。相关部门总结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下非法集资手法的套路,并以热点诈骗案件为例,提出了相应防范措施。

  

  养老、涉农等侵害案件多发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人,老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5%。互联网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涉农等群体的欺诈案件逐年上升,多点散发。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一中院审理诈骗案件共532件,涉及诈骗老年人的案件40件。从发案趋势上看,诈骗老年人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7-2018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3件,诈骗数额多在一百万元以下。2019年起,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均有大幅增长,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12件,且平均每年有2件诈骗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案件。涉农领域也不例外,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新型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幌子,通过搞“共享农业”、办“合作社”等手段,编造出种种吸引眼球的噱头,许以高额回报,引诱农民参与“投资”。

  

  诈骗“产业链”也在升级

  

  从监管披露的案件来看,目前很多非法集资花样翻新,披上了科技创新的“外衣”,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借助“新兴概念”进行诈骗。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变化诈骗手法与话术,如利用“区块链”“元宇宙”“NFT”投资等噱头包装产品,诱骗投资、理财,迷惑性更强。以NFT骗局为例,NFT(非同质化代币)是具备代表所有权的数字艺术品。它们可以被视为独一无二的资产,也可以像比特币等代币一样作为货币使用。随着NFT越来越火热,与之相关的诈骗也越来越多。如伪造NFT商店(钓鱼网站诈骗)、冒充知名NFT交易平台传送虚假邮件、提供虚假客户服务、技术帮助、利用NFT包装投资骗局,假冒艺术家发售NFT等。

  二是犯罪手段不断进化升级。诈骗分子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GOIP设备(虚拟拨号设备)、远程操控、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手段更新更快,针对性更强。诈骗方式从一开始只是利用冒充电话、虚假中奖短信等简单手段实施犯罪,到现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病毒、二维码等新手段实施犯罪。

  

  应对新型非法集资三步走

  

  对于不断更新变化的非法集资诈骗手法,石家庄市处非办提醒公众,应保持理性,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相关的非法金融活动。

  一是提高对新型非法集资的警惕性。在面对各种新噱头、新方式的非法集资诈骗手段,要保持头脑清醒,查看防骗指南,从多个维度警惕骗局。例如,查看融资是否合法,担保公司是否得到批准;查看经营模式,获取利润途径,参与集资主体是否合规等多个方面。老年人在面对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的诈骗宣传时要擦亮眼睛,及时与亲友沟通,提高防骗能力。

  二是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加强账户安全管理。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方式都以获取被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应把好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三是建立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资常伴风险,想要高收益必然要承担高风险。普通群众要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抛弃占便宜和“我不是最后一棒”的侥幸心理;不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选择合法的渠道投资,防止被各种非法集资欺骗。

2022-07-07 2 2 燕赵晚报 content_91110.html 1 认清非法集资新“外衣” /enpproperty-->